蕭軍與《文化報》事件
當解放戰爭勝利進行,新的人民共和國即將誕生時,在東北解放區哈爾濱的文化界,發生了一起“《文化報》事件”。從1948年秋到1949年春,蕭軍主編的《文化報》遭到了《生活報》的猛烈攻擊。1948年東北文藝協會作出《關于蕭軍及其〈文化報〉所犯錯誤的結論》,《文化報》被勒令停刊。接著,中共中央東北局也作出《關于蕭軍問題的決定》,于是,蕭軍被扣上了反蘇、反共、反人民的罪名,停止了文藝上的一切活動。直至1980年,中共北京市委復查蕭軍問題,認為當時的結論“缺乏事實根據”予以改正。而這時,蕭軍已被“塵封”了三十二年之久。
蕭軍,原名劉鴻霖,青年時當過士兵、下級軍官,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有一種質樸豪爽的勞動人民氣息。后來流亡到上海,得到魯迅先生的指導與關懷,他的代表作《八月的鄉村》就是以尖銳、雄渾、遒勁的筆力描寫了一支抗日游擊隊伍的成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后來,又奔赴延安參加革命活動。1946年秋天,蕭軍從延安長途跋涉返回光復后的哈爾濱,以火熱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到哈爾濱各學校、機關和團體做巡回講演,宣傳馬列主義和黨的政策。在東北局的資助下,辦起了“魯迅文化出版社”和《文化報》,產生了廣泛的政治影響。
正當蕭軍的工作進行得有聲有色的時候,1948年夏天,哈爾濱另一份綜合性報刊《生活報》創刊,在第一版的版心,用醒目的黑色邊框圈著一篇《今古王通》的文章,文章大罵古之王通“沽名釣譽”,“少不了有一些群眾要被迷惑的。這種藉他人名望以幫襯自己,以嚇唬讀者的事,可見是古已有之了。不曉得今之王通,是不是古之王通的徒弟。”指桑罵槐地把矛頭對準了蕭軍。于是《文化報》與《生活報》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論爭,《生活報》憑借強大的政治力量、組織手段和經濟措施,以絕對優勢,壓垮了蕭軍及其《文化報》。從此,蕭軍便被釘在了反蘇、反共、反人民的恥辱柱上。在1958年“反右”斗爭的“再批評”中,蕭軍又被同丁玲、艾青、羅烽、王實味、胡風等人捆在一起,重新被鞭撻了一番。于是,在不了解真情的群眾心中,蕭軍終于成了窮兇極惡、面目猙獰的反動分子。
然而,正如蕭軍所相信的那樣:“我堅信真理不能恃強而霸占,也不能恃眾而劫持,歷史無情,人民公正,是非功過終有一天會有公平的判斷!”我們今天來看那些給蕭軍定罪的所謂“根據”,確實是一些捕風捉影顛倒黑白的材料,雖然我們無法說蕭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但從他的作品他的為人處事來看,他是愛國愛人民的。歷史的失誤使這樣一位正直的作家被埋沒了三十二年,這個深刻的教訓是后世應該吸取的。
上一篇:蕭何入獄
下一篇:蕭望之空談誤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