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奮著書立說的張沐
張沐 (公元1630~1712年),字仲誠,又字沖酉,別號起庵,河南上蔡縣伏羲廟南張寨人。順治十四年 (公元1657年)順天府鄉試,中第48名舉人; 次年會試,中第227名進士。康熙元年 (公元1662年) 授內黃知縣。居5年,坐事免,后以左都御史魏象樞舉薦,授四川資陽知縣。致仕后,主講汴中,與孫奇逢、湯斌過從甚密。
張沐為官儉樸清廉,體恤百姓。離開內黃任所時,僅帶白銀31兩3錢,權作路費; 其余銀兩,令人“頒諸鰥寡孤獨者”。一年久旱,莊稼顆粒不收,在向上級申請免征糧銀的同時,還籌捐救濟和動員富豪薄利貸糧給貧民。他斷案嚴肅認真,不濫用刑法,多“堂上勸教”,講清道理,使“論者自服”。因此,深受百姓愛戴,去任時夾道相送,灑淚而別。
張沐熱心教育,知內黃縣時,在明倫堂講學,聽者達數百人。并辦繁陽書院,“與諸生聚講終日,雖盛暑不脫衣冠”。“門下興行樂善,憤悱有志者十余人”。由于學問淵博,各地競相聘其講學,先后主講天中書院、上蔡私塾和游梁書院。聽者嘖嘖稱贊道: “開數十年難解之積惑。”晚年,辟白龜圃,以授生徒。
張沐在從政和講學之余,還孜孜不倦地研究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著書立說。據1944年《重修上蔡縣志》 記載,其著述達23種之多,主要有 《周易疏略》、《書經疏略》、《詩經疏略》、《禮記疏略》、《春秋疏略》、《道一錄》、《學道全書》、《為學次第》、《溯流史學鈔·日錄》、《上蔡縣志》、《開封府志》、《河南通志》。這些作品,文筆清新流暢,內容 “剴切詳明,獨標精蘊”,一掃“剿襲雷同之見”。在當時頗有影響。孫奇逢稱其“任道甚勇,求道甚切”。湯斌贊其 “腳踏實地,其學以主敬為功,治《易》 有心得,當代真儒也!”
張沐晚年,逢“康熙盛世” 的修志熱,由于他博覽群書,學問精粹,社會上多聘他纂修志書。所纂志書與同時人相較,皆屬上乘。
《上蔡縣志》 15卷。基本上遵遁 “縣志必詳于府,府志必詳于省,至一統志,較省志而加略” 的原則編就的。該志特點為:(一) 根據需要,靈活設類。對于舊志不因循,而是根據具體情況,“可因者因,當革者革,非理者不得入”。如“仙釋之誕妄者則芟之,佛寺之淫穢者則除之”。又如,根據縣境溝洫交錯,山川志不便容納,特專設溝洫志大類,并于其下設溝渠、堤堰、橋梁三個小類、獨成一卷。(二) 輿圖多樣,繪志精細。把全縣分為36里,重新劃定界限,使之盡量相均,并附有詳圖,除 “輿地總圖”外,還有“輿地分圖”36幅。(三) 調查研究,注重實際。為了弄清河的流向,徒步實地考察,詳細記載,使“后人知沖決,補葺有所向往”。(四)嚴肅認真,不信傳聞。稗官小說不得摻入。(五) 鑒別認真,勇于改革。改災祥為編年,把水、旱、兵、兇大事,按年代次第編排。既去掉迷信色彩,又增加了科學性和使用價值。
《開封府志》也頗具特色。第一,詳細考證,認真芟訛。舊志星野類中,有張冠李戴和疏漏的現象,則以 《唐書·天文志》為準則,一一加以訂正。第二,因時制宜,不墨守舊章。如河流、湖泊、年久多改道或淤塞,則根據現狀和《水經注》記載,也都一一更正。第三,重視教育,以彰文治。學校志寫得很詳,附有貢院、書院、義學等小類。第四,摒棄教條,機動靈活。根據情況和需要,增設了禮典、兵制、鹽法、驛站、漕運等新篇目。第五,重視數字和統計。對人口情況有詳細數字統計和記載。第六,對資料收錄舍棄比較得當。如古跡陵墓,刪除傳聞,補充考察的真實資料。
第三部志書是《河南通志》。張沐在顧汧“點訂差偽,芟繁補缺” 的基礎上,增加了兵制、郵傳兩大門,內容更加豐富。
張沐所纂志書之所以被人樂道,是與他的獨到理論分不開的。在《溯流史學鈔·日錄》里,他明確指出: 第一,編纂新志時,不要一成不變地照搬舊志。因為舊志有很多弊端,比如“巫覡道士”,“佛釋超脫空無家”和“托無用為高才別趨,或任氣使性以自恣”等內容,于人心風俗沒有什么實用價值,不應當收。第二,志書用語,要樸實無華。蹺蹊支離的話,并浮濫文字,皆可省卻。第三,要有主見,不要盲從。他說: “我之所是,人以為非,我之所非,人以為是,學之不同,惡可強也?欲強眾人以從我,固不能;欲我茍同眾人,一生苦學何為也?”第四,修志要嚴肅認真,不可輕視草率。因為“志所關于人心,風俗、國家治亂之機”,是大事情,“不能一援頹廢”,為修志而修志。第五,纂志要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即“平常無奇,老老實實”,像孔子作《春秋》那樣,秉筆直書,“列國新舊事實,不復忌諱”,“失禮亦記之”,“使覽者可以洞見風俗、人情之善惡,興起其禮義廉恥之本志”。應該說,張沐這些觀點,是很有見地的。
在方志學還沒有形成系統理論的當時,張沐遠見卓識,能獨辟蹊徑,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并付諸于實踐,在短短五年內,纂成縣志、府志、通志三部巨著,無疑是難能可貴的。對其以后的方志學家章學誠,以及河南方志學名家武億等,不無啟迪。就是對今天纂修新志,仍有重要借鑒意義。
總之,張沐對中國方志學理論系統的形成,起了先驅與奠基作用。
上一篇:勇于創新的書法藝術家王鐸
下一篇:勤政愛民的呂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