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虎豹借取膽魄: 勇怯論》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兩軍交戰,如何使怯者不得獨退,勇者不得獨進,發揮整體優勢,取得最大效益,是三國韜略家們共同關心的問題。而使怯懦者有剛猛膽魄,勇猛者有文韜武略,更是三國韜略家改造形勢,扭轉敵我力量對比的難題。
何進握有重權,面對宦官專政局面,卻束手無策,怯懦如鼠,以至調動京城之外的軍隊,加以鎮壓。結果紛紛揚揚,走漏消息,被宦官設計,斬于宮闈之中。造成董卓進京,引狼入室,廢黜少帝,改立獻帝,京都大亂。在此之前,曹操聽說何進的對策,大加恥笑,以為:
閹豎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以權寵,使至于此。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將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三國志·武帝紀》注引 《魏書》)
而袁紹誅殺宦官的情形是:
勒兵捕諸閹人,無少長皆殺之。或有無須而誤死者,至自發露形體而后得免。宦者或有行善自守而猶見及,其濫如此。死者二千余人。
何進之策,為怯者所為;曹操之論,為智者所言;袁紹之行,為外勇內怯者之舉。決策者的氣度品性,雄勇怯弱之異,造成截然不同的后果。依曹操之智,何進擒宦官“一獄吏足矣”,袁紹制宦官“不當假 (通 ‘借’) 以權寵”即可,根本不必興師動眾或大張殺伐。而曹操之智的價值所在,是啟發人們作這樣的思考: 智謀韜略可以賦于人極大的勇氣,也可以節制魯莽剛暴之勇。換言之,在韜略家手中,勇怯的情狀可以逆轉。利用這一逆轉,即可創造勇怯韜略。
韜略家們認為造成勇怯的區別,除了人的自然稟性之外,還在于人們對于客觀世界、外部形勢的認識與否。曹操深知董卓無道,不顧兵力單薄,西進滎陽汴水,雖敗于董卓將領徐榮,但豪氣沖天,表現了非凡的勇敢。相反,關東聯軍十萬之眾屯兵酸棗,瞻前顧后,猶豫不決,不敢進兵,其統帥對形勢的認識淺薄,決定了行動上的畏懼怯懦。荀彧之所以在官渡之戰曹軍兵力為袁軍的十分之一,被圍缺糧,岌岌可危之時,連曹操都要打算退兵之際,表現出大無畏的勇敢精神,關鍵在于他認識到 “先退者勢屈”之理,曹軍扼袁軍之喉使其不能前進之勢,袁曹雙方已對峙半年,袁軍“情見勢竭,必將有變”之機和出奇制勝之時。
赤壁之戰前夕,孫權接到曹操的一封書信,上稱: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三國志·吳主傳》注引 《江表傳》)
東吳上下震恐,膽破心驚,議者都認為:
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 (指孫權) 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斗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三國志·周瑜傳》)
東吳大臣如張昭、秦松等人懾于曹操的強大威勢,紛紛認為雙方實力懸殊,主張投降曹操,表現了怯懦的心理。而諸葛亮、魯肅、周瑜等深入分析雙方,不被表象所蒙蔽,認為曹操南下,利少弊多,雙方交戰,取勝可能性極大,因而生出無限膽略,力主抗戰。正是因為諸葛亮等韜略家的真知灼見,高瞻遠矚,才帶來抗戰的百倍勇氣。勇怯之別,受認識的影響,由此更可察見。
魏吳合肥之戰,也是能闡述勇怯之別受智略影響的深刻道理。曹操征伐漢中的張魯,留七千人屯守合肥,孫權率領十萬之眾,將合肥團團圍住,張遼、樂進、李典遵曹操之計,奮力抵抗。張遼表現尤為出色,披甲執戟,沖鋒陷陣,叱孫權于萬軍之中,拔部眾于重圍之內,勇猛如虎,使得吳人奪氣喪膽,合肥城十余日保守完好。張遼固然為魏勇將,但更因為他是智將,所以敢于信心百倍,以寡擊眾。戰前,張遼有一個思想認識:
公(指曹操)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后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三國志·張遼傳》)
三國韜略家們還認識到,勇怯之別,在于外部壓力的大小與否。于是,勇怯韜略的使用,便講究營造各種壓力,使勇者為怯,怯者為勇。曹操反擊劉表、張繡聯軍,運用步騎夾擊,大獲全勝。荀彧詢問原因,曹操指出:“虜(指劉、張聯軍)遏吾歸師,而與吾死地戰,吾是以知勝矣。”(《三國志·武帝紀》)原本曹操前后受敵,形勢十分不利,然而曹軍為返國之兵,士氣奮發,又陷入死地,不力戰則無路可走。外部的高壓,激發了士兵的潛在能力,人人浴血奮戰,終于變怯為勇,擊敗敵手。曹仁勵眾勝敵,于千軍萬馬中救出部將牛金。趙云面對強敵,急中生智,設空城計破敵。三國時期,在強敵面前,危急之中,使怯者為勇之例,是相當多的。至于虛張聲勢,聲東擊西,示形作偽,設為疑兵,迫使強敵退兵,勇者喪膽之例,亦不勝枚舉。
三國勇怯韜略的使用,還講究互變之術:大勇若怯,大怯若勇,勇生于怯,怯生于勇。大勇若怯旨在使對手解除思想上的武裝,不以為意,然后猝起,予以致命的打擊。陸遜反擊劉備,司馬懿謀除曹爽,呂蒙、陸遜對待關羽等,均屬此類。大怯若勇,是營造虛勢,恫嚇敵方,以便撤退。陸遜從襄陽退兵,孫堅擊海盜胡王,于魯陽城收兵等,均為典型。而勇怯之變,則由勢而成。
三國爭霸,離不開力的拼搏、智的較量,力搏以智為本,智斗以力為用。而力斗中勇怯異勢,則勝敗有別。由于三國韜略家們創設的勇怯韜略能改變爭斗雙方的原有力量對比,使勇者喪魄,怯者壯膽,因而被廣泛運用。而那些影響歷史發展、形勢格局變化的重大設計,則是高明的韜略家的杰作,非一般人士所能效法。
上一篇:《同心協力:吳廖式起兵》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聽神信讒,廢立失當》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