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創新的書法藝術家王鐸
王鐸 (公元1592~1652年),字覺斯,號嵩樵、十樵、癡庵、嵩淙道人、二室山人、蘭臺外史。別號煙潭漁叟。河南孟津縣人。出身于沒落地主家庭。“偉貌修髯,望若神人”,天資聰明,讀書過目不忘,能挽弓數百石。他出生于戰亂時期。他的父親王本仁因遭鄉里豪強的誣陷而使其家業破產,但他不為這些所困擾,孜孜向學,焚膏繼晷,因而上自六經,下及諸子,悉能貫通。明神宗萬歷四十年 (公元1612年),考取舉人。刑部尚書喬允升是河南澠池縣人,此時退休歸里,澠池與孟津臨近,王鐸前去拜見,喬允升見其才華出眾,很有培養前途,熱情鼓勵他深造,并在經濟上給予支持。天啟二年 (公元1622年) 考中進士,旋即考取庶吉士。
這時候,正值魏忠賢把持朝政。王鐸居官正直,對閹黨及其把持下的廠衛深惡痛絕,他曾冒死上疏要求廢除東廠,疏中列舉大量事實,揭露東廠樹黨賣法,害國害民的罪行。天啟六年,魏忠賢編纂《三朝要典》,為自己樹碑立傳。在翰林院任檢討的王鐸,身為史官,理應參加修纂,但他毅然辭去了這一工作。魏忠賢想拉他入伙,讓親信向他乞書,并且以 “此書揆席可立路”相許。他憤然投絹于地說: “縱遲十年相,何緣宦豎梯進耶!” 由于他不愿與閹黨為伍,因而在宦途上障礙重重。不久,便被調到南京去任閑職。崇禎十年 (公元1637年),自南京回到北京,在掌管輔導太子的詹事府里任詹事 (詹事府行政長官)。同年十月,列為東宮侍班。明年五月,又復職詹事。不久,升任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 (負責講經讀史)、經筵講官(為皇帝講授經史)。
崇禎十一年,王鐸兩個女兒先后病死。他兩次上書乞請歸里。一年之后,又被南遷充任閑職。因父病故,未能就任。四個月之后,他的母親又病逝,在此后的三年時間里,他來往于河南、河北、江蘇、湖北之間。
崇禎十四年正月李自成起義軍攻占洛陽,他與親家永寧 (今河南洛寧縣)人張鼎延避難到輝縣蘇門,投靠親家楊嗣修。崇禎十七年三月,升任禮部尚書,還未能到任,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占了北京,崇禎帝自縊于煤山。同年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在鳳陽巡撫馬士英等人的支持下,在南京宣布即帝位。朱由崧于崇禎十四年正月,墜城逃出洛陽北行,在孟津得到王鐸兄弟二人的保護。其時,為報答救命之恩,任命王鐸為東閣大學士,為弘光帝的顧問。后又晉升為少保、少傅、次輔。王鐸弟王、子王無黨相繼授以世襲錦衣衛指揮使。福王政府雖然在大動亂年代建立,但其主要大臣不接受明亡的教訓,繼續進行爾詐我虞的斗爭。王鐸目擊福王政府內部腐敗無能,于弘光二年 (公元1645年) 二月上書請求辭官,未得允許。接著清軍進逼江北,南明政府岌岌可危。在此關鍵時刻,王鐸挺身而出,愿督師江北,以報國仇,又未被批準。五月,清兵攻克揚州,福王朱由崧逃向蕪湖,留王鐸居守南京,在眾寡懸殊情況下,他同錢謙益率文武官員降清。
王鐸降清后,命以禮部尚書、弘文院學士,充任明史館副總裁。順治六年 (公元1649后) 正月,授禮部左侍郎。順治九年三月,升任禮部尚書。祭西岳江瀆畢,乞假歸里。次年病逝于家,贈太保,謚文安。
王鐸生活在明末社會大動蕩的年代,在崇禎年間,針對“三餉”加派,征調頻繁,民不聊生的嚴重局面,他對貧民背鄉離井,四處流落深表同情。上書斥責官吏“作威作福,唯知科斂”,提出在兵荒之后,應該減免賦役,以收拾人心。崇禎十三年,河南鞏縣、洛陽一帶出現百余年來未有的特大饑荒,他倡議施粥賑濟饑民,頗得民眾信賴。
王鐸是當時國內最為著名的書法藝術家。他的書法有神筆之稱。在40歲之前,以臨慕古法為主,40歲以后自成一家。他以二王之法,增加耐看氣質,又博采諸家之長,增加直觀雄渾,諸體俱備,尤以行草為最著名。其代表作,墨跡有《手啟》、《五律條幅》、《鄭谷華意三首》、《再至青松》等; 碑碣有 《善建城碑銘》、《吳養充墓表》; 石刻有摩崖 《鷺濤虎岫》 等。最為著稱的是《擬山園帖碑》,刻于順治十六年,鑲嵌在孟津老城王氏后裔家中,共90塊,楷行隸草皆備; 《瑯華館帖碑》,刻于順治八年,共10方。今均保存完好。他的筆法不拘一格。隸書學漢碑,如丕山摩崖 《鷺濤虎岫》。大楷《善建城碑銘》 出自顏真卿并兼有柳公權之筆風。小楷《跋宋帖淳化》,格調高古,師法鐘、王而獨辟蹊徑。《吳養充墓表》為他28歲時之作品,頗有北海風度。45歲后筆法灑脫不羈,字大小參差有致,寄情懷于筆端,達到了務追絕境的境地。他在50歲那年寫的一幅橫幅濃淡干濕,相映成趣,明晦爭輝,紅紫斗艷。55歲那年七月二十日為浩然賢契所寫的一幅對聯: “林藏暮煙樵歸路遠,荒城落日宦冷懷高”。上聯“林藏暮”三字取縱勢,間距相等; 而“煙樵歸”三字取橫勢,“暮煙”二字左邊出一空白區,顯得非常疏朗。而下聯“冷”字突出,更顯得“宦冷”,“懷高”的“高” 與上聯的“遠”字高低相傾,但不顯得蹩腳。兩聯一氣呵成,展示出雍容大度而見性情,筆墨酣暢,不激不厲自有深邃精妙之道。他在書法上最大的特點和優點就是敢于推陳出新,標新立異,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清人包世臣說王鐸書法,“一點一畫,一字一行,排次頂接而成。古帖字大小,頗相徑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摯,痛癢相關”,就是對其章法的概括。正是這種高妙的書法藝術,深深地吸引著廣大欣賞者,啟迪人們去思考,感染人們去陶醉,促使人們與它發生共鳴,進而開創了清季求變的書法風尚,以自己的卓越貢獻在祖國的書法藝術發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擬山園帖 瑯華館帖
王鐸又是一位畫家。他在繪畫上也頗有造詣。為他創作的山、水、花、卉、蘭、竹、梅、石等作品,也別饒韻致,有不少是上乘之作。
王鐸還是一個詩人。他的詩作,宗于李白、杜甫,間學韓愈,明麗、活潑、雋秀、輕靈,情調濃郁。在清初文壇上,他與錢謙益、吳偉業、侯方域一樣,是卓然自成一家的作家。他在給弟弟王的信中曾說: “初為詩文千余卷,清初赴燕都,焚于天津舟次,行世僅十分之二。”據有人統計,他的詩近兩萬首之多。可惜有些已經散佚了。清順治年間蘇州刊本《擬山園選集》中輯錄其詩作4900首。
長期以來,人們將王鐸視為貳臣,以為他的大節有虧,而對他的生平事略缺乏應有分析。這是不公允的。作為一個書法藝術家,他在書法上的成就,達到了同時代人所不曾達到的高度,也開創了清季書法界求變求新的風氣,直至今日,對于我國及日本的書法都有很大的影響。《中州先哲傳》里評論他說:“王鐸文章才藝,自成一家。” 《六藝之一錄》載,清代山東、山西、陜西、直隸、河南等地,凡是學習書法者,無不奉其為楷模。這是不可低估的。他的書法藝術日漸受到海內外藝術界的贊譽,日本的王鐸先生顯彰會就是為宏揚他的書法而設立的。
上一篇:功在邊鎮的馬文升
下一篇:勤奮著書立說的張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