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貧困生夢的胡安梅
胡安梅是我國湖北口回族鄉桃園溝村小學校長,十堰市第二屆黨代會代表,湖北省第八次黨代會代表,中共十六大代表、十七大代表,第六屆“中國十大女杰”等。
1992年農歷正月初十,北風呼嘯。在火地溝教學試點,胡安梅的父親、51歲的民辦教師胡德榮在嚴寒之中猝然倒在三尺講臺上。
臨終前,父親胡德榮顫抖著摸出一份賬單,并交給胡安梅:“父親沒……給你們……留下什么,只有這么一張……賬單。”說完,他便永遠地閉上了雙眼。
曾在那時,地處秦嶺腹地桃園溝的人們過著“山頂洞人”般的生活。1971年,為了讓適齡兒童能夠就近入學,政府在此地開辦教學點,胡德榮便成為這里唯一的民辦教師。
22年以來,他耗盡心血,送走一茬又一茬的學生,留下的卻是一屆又一屆的學生960元的學費欠單。攥著這份發黃的欠款單,剎那間,胡安梅的眼淚禁不住直往下流。
胡德榮老師去世以后,村子里再也沒有識字的人可做老師,外地老師又不愿意前往此地進行教書,于是,教學試點只好暫停,23名學生只能隨之輟學回家。
那年夏天,18歲的胡安梅剛剛初中畢業,父親去世后,原本一貧如洗的家庭失去了經濟支柱,宛如雪上加霜。盡管胡安梅在校時品學兼優,但她不得不放棄求學的愿望。她曾暗自與幾位同學相約外出打工,但這時,母親卻試探性地說道:“安梅,父親去世后,火地溝就你讀完了初中,孩子們盼著你回來教書哩!”
望著23名兒童在山上山下無所事事地游蕩,憶起父親所留下的發黃賬單,一番認真斟酌之后,胡安梅決定停住外出打工的腳步,暫時教半年嘗試一下。
同年9月1日,胡安梅毅然走上父親倒下的講臺,一時間,她百感交集:學校僅僅只有一間破教室,由于黑板褪色,必須用墨水涂黑才能寫字;由于地面潮濕,必須踩上去才能滲出水來……但她并沒有因艱苦的條件而畏懼。
一個學期下來,胡安梅所教的學生80分以上的占70%,其中還有3個90分以上的,她也因此被鄉里評為優秀教師。望著學生們所取得的進步與23雙求知若渴的眼睛,她情不自禁地哭著說道:“我不走了!”
當時的民辦老師月薪只有59元。半年之內,胡安梅不但沒有收回父親的一分欠款,反而將自己的全部工資用來為學生墊學雜費。由于教書越教越窮,她在無形中又萌生出外出打工的念頭。
有一次,胡安梅正在上課的時候,猛然間發現窗外一雙大眼睛直溜溜地盯著黑板。當她走出教室后,一個小女孩撲到她的面前,向她詢問道:“老師,我能讀書嗎?”
“能,當然能!”胡安梅毫不猶豫地回答道。
“但我爸爸說家里窮,讀不起書!”那個小女孩接著說道。
一番思索之后,胡安梅對小女孩說道:“上學不要錢,不要錢!”晚上,躺在床上的胡安梅輾轉反側,遲遲睡不著覺。她終于體會到父親教書受窮而又癡心不改的內涵:他只是不愿使父老鄉親一代代地貧窮下去。
盡管山里的孩子吃不飽、穿不暖,但他們依然將家中異常珍貴的一個蘋果或幾顆爆米花帶給胡安梅吃。不僅如此,懂事的山村孩子時常感動著她:由于貧窮,許多孩子在上學的途中把鞋拎在手里光腳走路,到達學校后再把它穿上。與此同時,他們還時常這樣風趣地說道:“腳磨破了可長好,鞋子破了就沒了。”
強烈的責任感驅使著胡安梅產生這樣一種信念:不能讓任何一個適齡孩子輟學。在第二個學期,九名學生陸陸續續地失學。村民范昌學曾是她父親的學生,讀了三年書卻沒交一分錢的學費,如今,他的兩個孩子又全部失學在家。
胡安梅苦口婆心地對他說道:“叔叔,讓孩子們讀書去吧。”
“胡老師,過去欠你父親的學費我還記得,可他們的母親去世早,哪里有錢讀書呀?”范昌學囊中羞澀地說道。
“沒錢我墊,但他們必須讀書才行!”胡安梅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范昌學哭著對兩個孩子說道:“你們一定要記住胡老師的情分啊!”就這樣,她磨破嘴皮,使九名失學孩子全部返回學校。
1996年暑假,湖北省政協干部吳文榮為其寄來第一筆捐款。望著眼前的650元錢,剎那間,樸實的胡安梅感到無所適從。對于她個人及其家庭而言,錢尤為需要。
家里五口人擠在兩間破舊的石板房里,除過年之外,全家成員都沒有吃過油,即使連平時吃鹽,也會感到有所緊張;由于其母有嚴重的胃病,每次犯病時都是在附近賒些藥片;其貸款讀函授的利息也在日益增長……
然而,一旦想到孩子們貧困的生活與渴望求知的眼神,胡安梅的心里就會感到難以平靜。于是,她便與媽媽商量此事,在一番深思之后,媽媽回答道:“你父親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孩子教好,你看著辦吧。”
第二天早晨,胡安梅主動找到村組干部并積極組織勞力,用此筆錢購買玻璃、鋼筋、石灰,為破爛的教學試點粉刷墻壁,翻蓋房皮,修理桌椅等。匯款接踵而來,10元,100元,1000元,10000元……那年冬天,來自全國28個省市與新加坡的捐款共達三萬多元,社會來信高達4000余封。
原廣東省公安廳干部董愛華,千里迢迢地來到桃園溝看望胡安梅,并當場為其捐款2萬元;陜西省新榮縣民辦教師李峰,為其寄來妻子所賣山楂而掙得的16元錢;十幾所高校,先后邀請胡安梅為大學生進行演講……猛然間,一張張匯款單,一封封來信,使她感受到絲絲關懷與陣陣鼓勵。
同年冬天,胡安梅向鄉黨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并在申請書里寫道:“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獻給山溝里的教育事業。”
在年關的時候,剛放寒假的胡安梅一回到家,便聽到弟弟妹妹的抱怨:“過年連肉都沒稱,連一件新衣服都沒有,這還叫‘過年’嗎?”胡安梅頓時一陣愧疚,第二天一大早,她就帶上30元錢,準備前往集市購置年貨,并為弟弟買一件新衣服。
然而,在途中,胡安梅遇到扛著柴火趕集的楚連英同學。經過一番詢問,才得知她的母親病了,由于假后沒有足夠的錢支付學費,母親才讓她自己想方設法地掙錢。
望著被寒風吹得瑟瑟顫抖的小連英,胡安梅鼻子一酸,對她說道:“連英,我這里有30元錢,你拿回家給媽媽看病吧,明年上學的時候,你不用交納任何費用。”
這位年輕的女教師正如一支蠟燭,用那顆晶瑩的愛心,那份無私的情懷,為山區的貧困孩子,為家境貧寒的民辦老師奉獻著自己的火紅青春。
上一篇:因為愛,她沒有輟學
下一篇:在農村工作的女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