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殉職的愛國將領張巡
張巡 (公元709~757年),唐代鄧州南陽縣 (今河南南陽市) 人。其兄張曉,任監察御史,兄弟二人都以文行知名。
張巡自幼就顯示聰穎的資質,且有才能,再加上他勤奮刻苦,通覽群書,知識淵博,于唐玄宗開元末年舉進士。此后便步入仕途。天寶中,任清河縣 (今河北清河縣西北)令。安史之亂前,調任譙郡真源縣 (今河南鹿邑縣) 令。安史之亂時,他起兵守雍丘 (今河南杞縣),抵抗安祿山叛軍。至德二年 (公元757年),移守睢陽 (今河南商丘),與太守許遠共同御敵。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僅依靠士卒與百姓堅守睢陽城數日,最終彈盡糧絕,睢陽城失陷,張巡等36名將領被俘,遭叛軍殺害。
張巡出任縣令之時,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安撫百姓,使其轄區內的人民相對能夠安居樂業。張巡 “重義尚氣節”,他在清河縣任職期間,凡遇有窮困之人有困難相求時,他總是傾力相助,幫他們度過難關,因而為地方百姓所擁戴。
張巡為人正直,從不阿諛逢迎,獻媚于人。他任清河縣令期滿返回長安時,正值外戚楊國忠把持朝政,其權傾朝野,一些想升官晉職的人紛紛前去拜訪投靠,而張巡卻始終不為權貴而折腰,他堅決拒絕了別人的勸說,并認為現在國家多妖孽,不宜在朝內為官。由于他不肯趨炎附勢,攀附權貴,盡管他政績卓著,也未能得以升職,而又被調任真源縣令。真源縣歷來土豪惡霸橫行,欺壓百姓,魚肉鄉里,無惡不作,百姓們苦不堪言,雖怒氣沖天,卻又無力反抗。而其中有個縣吏叫華南金,更是惡貫滿盈,且掌握著縣衙的政柄,因此沒人能管治得了,真源縣流傳的一句口頭禪很貼切地說明了其權力之大: “南金口,明府手。” 張巡 一到任上,就調查清楚情況,馬上依據有關法令,將華南金捕殺,同時赦免了他的余黨,給了他們一次改惡從善的機會。從此,真源縣內社會風氣大有改善,百姓們也能安居樂業了。
張巡作為一名杰出的將領,其軍事才能的顯露是在安史之亂爆發之時。天寶十四年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 爆發。傾刻間,叛軍占領了大河南北的一些州縣,河北、河南的許多地方官員也紛紛投降。天寶十五年,譙郡太守楊萬石望風而降,并逼迫所屬真源縣令張巡西迎叛軍。張巡卻外不畏叛軍的強大,內不懼上司的脅迫,毅然起兵抵御叛軍,從者千余人。
時雍丘縣令令狐潮投降叛軍,張巡與單文縣 (今山東單縣)尉賈賁合兵,進占雍丘。不久,賈賁出戰身亡。張巡獨自擔起堅守雍丘的重任,他指揮不到兩千人的兵力,在前后大小數百戰中,屢挫叛軍,保住了雍丘。期間,令狐潮曾率眾四萬余前來攻城,城內士兵極為恐慌,張巡則采取以攻為守的策略,他說:“賊兵精銳,有輕我之心。今出其不意,可驚而漬也。賊勢稍折,然后城可守也。”接著他派千人乘城而守,親自率千人分成數隊,出城迎敵,直沖敵陣。此陣勢非令狐潮所料,因此引起叛軍內部大亂,遂退卻。張巡在戰斗中不僅英勇果敢,身先士卒,使得兵士們心悅誠服,而且他還注意清除軍隊內患,統一軍心。天寶十五年五月中旬,令狐潮再次圍攻雍丘。他與張巡是舊交,因而在城下勸說張巡:“天下事去矣。足下堅守危城,欲誰為乎?”而張巡則針鋒相對地責問道: “足下平生以忠義自許,今日之舉,忠義何在?”然而在令狐潮的分化瓦解下,張巡的屬下還是出現了動搖,而且有6名將領勸張巡降敵,張巡遂感到事態的嚴重性,在此緊要關頭,是絕不允許軍士們有貳心的,遂于眾人面前,對那6名將領責以大義,當眾斬首,將士們既而齊心協力共同抗敵。
至德二年,睢陽太守許遠和城父(今安徽毫州)縣令姚,同守睢陽。尹子奇率胡兵十多萬圍睢陽。許遠即向張巡告急求援,巡乃帶兵萬人入睢陽,與許遠兵合。許遠主動請張巡任主將,負責籌劃,指揮作戰事宜,自己負責糧草、戰具等軍務。這年三月,尹子奇又引大軍攻睢陽,張巡采取虛張聲勢的戰法,大敗敵軍,取得輝煌戰果。叛將之帥尹子奇也被射傷左目,倉惶敗逃。在守衛睢陽的日子里,城內糧米不給,外無供援,張巡與將士們一同以樹皮糊口,兵士皆饑病不堪出戰,至十月,城中食盡,將士以至倒臥不能執戈。城破,張巡、許遠等36名將領被俘,相繼被殺害。在張巡的激勵感染下,全城將士民眾,無一人降敵。
張巡聰慧過人,讀書過目不忘。他雖熟讀兵法,但在實際作戰中,卻不泥古法,因勢置策。張巡待人無所疑,賞罰以信,與眾同甘共苦,對待奴仆,亦必整衣相見。因而屬下均為其拼死賣力,故能以少擊眾,以弱勝強。
安史之亂,是唐朝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的表現。張巡所堅守的雍丘、睢陽戰略位置很重要,它阻止叛軍南下江淮,保證了唐王朝運輸線的暢通,從而贏得了組織反攻的物質條件和時機,避免了覆亡的厄運。唐王朝能夠平定安史之亂,張巡功不可沒。他為維護國家的統一,民族的昌盛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上一篇:以“三絕”名世的畫家鄭虔
下一篇:元代思想家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