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平安史之亂(755~76年)
唐天寶十四年至寶應二年(755至763年),唐朝廷平定邊鎮將領安祿山、史思明叛亂的戰爭。平叛長達7年之久,共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
平叛初期: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從范陽郡(今北京西南)發兵15萬,號稱20萬,長驅南犯,很快占領了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十五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即遣史思明、蔡希德率兵攻破常山(今河北正定)。河東節度使李光弼與郭子儀先后率軍出井陘(今河北獲鹿西南),入河北,在九門(今河北藁城西北)、嘉山(今河北曲陽東)等地,接連大敗史思明部。唐玄宗過高估計戰局的好轉,于六月強令哥舒翰出兵收復陜州(今河南三門峽)、洛陽。哥舒翰被迫領兵出潼關,在今靈寶西被安軍崔乾祐部大敗,潼關失守,唐玄宗倉惶出逃,自長安奔蜀,最后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于七月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即帝位,是為肅宗。郭子儀、李光弼得知潼關失守后,收兵退入井陘。
平叛中期: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安慶緒據洛陽稱帝。李光弼率兵不足萬人堅守太原,屢敗叛軍。四月,唐肅宗任命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率兵攻長安。九月,廣平王李俶與郭子儀領兵15萬,并借回紇精兵4,000,在長安城南香積寺北與10萬安軍展開激戰,殲其6萬余人,乘勝克復長安。十月,一舉收復洛陽。安慶緒率部逃往鄴城。
唐肅宗于乾元元年(758年)九月,命郭子儀、李光弼等9節度使,統兵20余萬,進討安慶緒。唐朝軍圍鄴城4月之久,史思明率叛軍13萬來援。史思明殺安慶緒,返范陽稱大燕皇帝。九月,史思明統兵南下,占領洛陽。上元二年(761年)二月,唐肅宗令李光弼反攻洛陽,結果大敗。三月,史朝義殺其父史思明,自立為帝。
平叛后期:寶應元年(762年)四月,唐肅宗去世,代宗繼位。十月,以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與仆固懷恩率唐軍和回紇兵攻克洛陽,殲叛軍6萬,俘2萬,乘勝收復河陽、汴州(今河南開封)等地。史朝義逃往河北。河北安史部將見大勢已去,紛紛投降唐朝廷。史朝義在唐軍的追擊下,于寶應二年正月自殺。歷時七年又三個月的安史之亂,至此結束。
郭子儀說服回紇反戈圖。765年,吐蕃與回紇聯兵壓境,郭子儀單騎出使回紇,說服其反戈。此畫為宋人李公麟所繪。
上一篇:《唐擊薛延陀之戰(641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唐攻高麗、百濟之戰(644~668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