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度遭劫難的肖斯塔科維奇
肖斯塔科維奇,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1906—1975)是蘇聯作曲家、鋼琴演奏家和音樂社會活動家。1954年獲蘇聯人民藝術家稱號。1923和1925年先后畢業于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尼古拉耶夫鋼琴班和施坦伯格作曲班。畢業后從事演奏活動多年。1927年在華沙首屆肖邦鋼琴演奏比賽中獲獎。1937年起在母校任教,1943年起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1957—68年任俄羅斯聯邦作曲家協會書記、第一書記。歐美許多國家藝術研究院、音樂學院授與他名譽院士和教授稱號。兩次獲列寧勛章、一次獲列寧獎金、多次獲蘇聯國家和其它獎金。
肖斯塔科維奇的創作繼承俄羅斯音樂傳統,依據世界音樂文化。將巴赫創作特點同從穆索爾斯基創作中繼承的俄羅斯歌曲音調、展開原則、自由支聲體結構融于一體。把豐富多采的音樂因素同現代生活音調、街頭、廣場和舞臺音樂音調結合起來,形成個人獨特的風格。在保持調性基礎和調式支柱感的同時,間或使用無調性,恰如其份地運用了十二音技法、序列性和響音因素。肖斯塔科維奇的創作大致可分三個階段。
早期(1924—36年)。在創作中即已顯示出鮮明的個性。古典主義的第一交響曲為他贏得榮譽。繼而開始了“反學院派”的嘗試,鋼琴曲《箴言》、《第一鋼琴奏鳴曲、第二交響曲(十月)、歌劇《鼻子》則顯示出現代派的影響。另一部重要歌劇作品《姆欽斯克縣的馬克白夫人》是一部俄國寫實主義的力作,但卻遭到批判,這兩部歌劇被禁演達二十五年之久。
中期(1937—66年)。從創作第四交響曲起。肖斯塔科維奇的交響樂創作風格已漸成熟。第五交響曲按作者的說法是“一個蘇維埃作曲家對批評的答復”,演出取得輝煌成就。戰前時期創作是室內樂和交響樂二者并重。繼而創作了第一弦樂四重奏、鋼琴五重奏等。1941年在列寧格勒被圍困期間創作的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是獻給反法西斯斗爭的英雄的列寧格勒的詩篇,是衛國戰爭的一座音樂豐碑。上演后引起巨大社會反響,歐美各國競相演奏。第八交響曲反映了戰爭帶來的苦難和憂慮以及對和平的渴望。第九交響為慶祝戰爭勝利而作。第十、十一交響曲都是現代交響音樂力作。第十三交響曲選用詩人葉甫圖申科的五首詩寫成,是一部交響清唱劇。1948年肖斯塔科維奇、普羅科菲耶夫等一批知名作曲家遭批判,被扣上“形式主義”的帽子。他承識自己“藝術觀改造”不徹底,愿向民間藝術“靠擾”。戰后創作特點已更加堅定地依靠民族傳統。這個時期為多部電影、戲劇配樂。并創作了多部弦樂四重奏,24首鋼琴前奏曲與賦格、清唱劇《森林之歌》等。
晚期(1967—1975年)。主要作品有:第十四、十五交響曲,交響詩《斯捷潘·拉辛之死》,四首弦樂四重奏,第二小提琴協奏曲,兩部奏鳴曲等。第十四交響曲是他創作頂峰時期的作品,總匯了他的創作手法特征,本人認為是脫胎于穆索爾斯基的《死之歌舞》。第十五交響是他的交響樂體裁發展的最終結局。中提琴奏鳴曲是去世前不久創作的最后一部作品,旋律優美動人,顯示出對生活的熱愛和依依借別之情。
肖斯塔科維奇是世界公認的二十世紀最著名的交響樂作曲家。一生共寫了十五部交響曲和同樣數目的弦樂四重奏。一生兩次遭到批判。1936年《真理報》在《混亂并非音樂》社論中把他的《姆欽斯克縣的馬克白夫人》斥之為充滿“刺耳的噪音”、“否定了歌劇的原則”,“徹頭徹尾的非政治傾向”,警告他“這樣下去可能很遭”。這部歌劇從此消聲匿跡。直到1962年才改名《卡捷琳娜·伊茲邁洛娃》重新上演。1948年第二次遭到批判,聯共(布)中央1948年12月14日決議和《真理報》等稱肖等一批作曲家為“頹廢的形式主義”,“與蘇聯人民和他們的趣味格格不入”,稱他們是“音樂界最怵目驚心的形式主義泛濫和反民主主義傾向”的代表。直到1958年才得到平反,恢復名譽。兩次受到極不公正的待遇,僵化的政治思想干預音樂創作造成了不良后果。
上一篇:兩軍各自為政,出海再遭失敗
下一篇:兩強相爭阿拉伯人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