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滇黔韻·黔西之旅·招堤·修堤賴招公作記有張童
招堤位于安龍縣城東北半公里許,是黔西南地區著名的游覽勝地。這里有花香十里的荷塘、姿影婆娑的綠柳、精巧玲瓏的樓閣、湖中長達200余米的曲形橋和五個湖心亭,以及石山、古樹、花草等等。
清代,安龍縣城是南籠府和興義府治所。城東北這一帶原是一個約10平方公里的湖泊,春夏之際,時常泛濫成災。康熙三十三年(1694)安龍鎮游擊招國遴(廣東番禺人)倡議集資修堤,并捐銀二千兩,率工匠采石,挖泥,經一年多,于田野上筑起了長270米,高、寬約3米的石砌長堤,以防洪澇,保護城垣。后人為了紀念招國遴,仿杭州“白堤”、“蘇堤”,取名“招堤”。以后,南籠府知府楊匯等陸續在招堤周圍增修了一些亭臺樓閣,增植花草樹木。至道光二十八年(1848),興義府知府張锳將招堤加高1米許,在堤側開辟水池數畝,遍植荷花,又在金星山東側依巖構建可覽招堤全景的半山亭。半山亭竣工之后,張锳大宴賓客,并仿“滕王閣”事,讓其子張之洞(時年十一歲)即席作《半山亭記》,刻石嵌于亭內。再經幾次廢興重修,現有山門、小石坊、涵虛閣、一覽亭、半山亭、荷花池、賞荷亭、懷鄉橋等建筑。整個建筑群,布局緊湊而不局促。在數百米長的范圍內,安放了這么多風格各異的亭閣,充分展現了勞動人民工藝構思的精巧。
張之洞的《半山亭記》清新別致,功力不淺。它先從遠到近,依次描述了“萬山輻輳”、“一水環瀠”的興郡(興義府),“煙柳迷青”、“江橋倒影”的招堤,“巍然”“峙于巖畔”的魁閣,“石壁一方”、“茅亭三面”的半山亭等風光,再敘述“吾家大人”倡建半山亭的經歷。然后,細述半山亭大觀及朝暮、四時、晴雨之景:“每當風清雨過,巖壑澄鮮,憑欄遠眺,則有古樹千紅,澄潭一碧,落霞飛綺,涼月跳珠,此則半山亭之大觀也”,“若夫柳岸曉風,蘆花殘月,云騰碧嶂,日落深林者,亭之朝暮也。水綠波澄,蓮紅香遠,月白風清,水落石出者,亭之四時也。沙明荷凈,舞翠搖紅,競秀于汀沚者,亭之晴也。柳眉煙鎖,荷蓋聲喧,迷離于遠岸者,亭之雨也”。再后,由此亭此境中“人之樂”、“物之樂”引出太守于此與民同樂之“真樂”:“晴而明,雨而晦,朝而蒼翠千重,暮而煙霞萬頃,四時之景無窮,而亭之可樂,亦與為無窮也。至若把釣人來,一蓑荷碧,采蓮舟去,雙槳搖紅,漁唱綠楊,樵歌黃葉,往來不絕者,人之樂也。鷺眠荻嶼,魚戲蓮房,或翔或集者,物之樂也。”太守于此與眾“游”、“宴”、“歡”,而“題詩勵士,把酒勸農,四境安恬,五谷垂穎者,則太守之真樂也”。“樂民之樂,而能與人物同之者,太守也。”最后,引蘭亭因右軍(王羲之)寫序而“彰”,晴川閣、岳陽樓因崔(顥)、范(仲淹)品題而不致于“沉淪于湖濱江渚”事,道出建亭題記的意義:“為此亭也,則勝跡不令就荒,名花俱能見賞,凡夫出塵拔萃,必無沉滯而不彰矣,所以謂之與民同樂也。不志其佳,使花香山翠,湮于野塘,不傳于奕世,是貽林泉之愧也。故揮毫而記之,猶恐未能盡其致也。”
前人吟詠招堤和半山亭的楹聯詩詞頗多,有的不失為佳作,從各個角度描繪出了招堤和半山亭的韻味。堤南端的石山山門橫額上寫著“苕清綠”四個字,取太湖苕、霅二水之意。兩旁的楹聯為:“忽驚華構依崖出;不斷海風吹月來。”一覽亭有楹聯:“垂兩行楊柳色,憑十里芰荷香。”半山亭有楹聯:“萬變成滄海,留得半山風月舊;一亭重結構,收來滿眼畫圖新。”此外,還有“水色涵山色;荷香雜稻香”,“乾坤一草亭,日往月來,觀大化流行,釀成山水清音,風云變態;天地皆逆旅,漁歌樵唱,覺生機勃發,領取鳶魚活相,花柳精神”等,俱各有風采,耐人尋味。
上一篇:清清滇黔韻·黔東南之旅·侗族鼓樓·侗寨的標志
下一篇:蒙蒙巴蜀雨·重慶之旅·四面山·入山心迷非醉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