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趣談·喬曾劬
《喬曾劬》:喬曾劬(1892—1948),字大壯,別署壯毆、波外翁。四川華陽(今成都)人。畢業(yè)于清代北京講學館,通中、法文學,擅詩詞,對《說文》頗有研究。書法,少習虞世南,后出入二王及褚遂良《倪寬贊》,又博涉諸碑帖,卓然成家。篆刻,宗法秦、漢及黃牧甫,刀法勁辣,印文融會兩周、秦、漢金文于一體,布局疏密自然充滿靈氣,印風明快,名重一時。曾任中央大學藝術系、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波外樓詩》、《波外樂章》、《大壯印蛻》等。
“人間可哀”印
喬大壯因對世道不平,竟投河自盡,這方“人間可哀”印當是他憤世憂時的表露。喬在年幼時即受教于其祖父、清末學部左丞茂先生,詩、詞、書法無所不能,尤長于詞學,被唐圭璋先生譽為“一代詞壇工飛將”。成年后,先后供職于土地局、經(jīng)濟部、監(jiān)察院,均以文書筆札為人們所見稱,但總不能展其所用,總有懷才不遇之感。中年喪偶后,情緒更差,常常借酒消愁,酩酊遣日。酒酣醉則放歌,或高談縱議,毫無顧忌。后在重慶,就聘中央大學講授古典文學。抗戰(zhàn)勝利后,隨校東遷至南京,當時物價飛漲,時局動蕩。中文系發(fā)生教師被解聘風潮,大壯先生為解聘教師說理,力爭復職,未果,遂去臺灣大學中文系,不久繼任中文系主任。后因心情惡劣,又返回南京中央大學,但流言蜚語,使之不寧,于是準備離寧去滬,臨行前留詩給其高足蔣維崧“此行不是無期別,試向初平覓道真。”甚感“人間可哀”,決意辭世。隨后對家中親故,一一交代,即赴蘇州,在梅村橋上投身于河,離開了人間。遺書是“速赴火葬”。
人間可哀
夜吟應覺月光寒
一杯長待何人勸
喬曾劬行書,上鈐“樂語東堂”印
上一篇:扇面趣談·豐子愷
下一篇:扇面趣談·于右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