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字云長,本字長生。河東解(在今山西臨猗縣西南)人。東漢末,亡命涿郡(今河北涿縣),結識劉備、張飛,結為兄弟,史稱“桃園三結義”。三人寢則同床,情同手足。及劉備為平原相,羽、飛遂為司馬,分統部曲。在大庭廣眾之中,羽侍立備左右,終日不移;為護衛劉備,不避艱險。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劉備殺徐州刺史車胄,自還小沛(即沛縣,屬今江蘇省),留羽守下邳城(在今邳縣東),行太守事。
次年正月,曹操擊備,破之,備逃奔紹。操繼占領下邳,擒關羽,拜為偏將軍,待之甚厚。二月,紹遣其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在今河南滑縣東),操使羽擊之。羽策馬刺良于萬眾之中,斬其首而還,紹軍莫有能當者,遂解白馬之圍,封漢壽亭侯。操壯羽之為人,但察其心神似無久留之意,謂部將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遼遂以此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操義之。四月,羽盡封操所賜,拜書告辭。左右欲追之,操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六年(公元201年)九月,劉備投靠荊州牧劉表。十三年(公元208年)九月,操攻荊州。備從樊城(屬今湖北襄樊市)以南渡江,令羽率船數百艘會師江陵。操以江陵有軍資,恐劉備據之,乃輕裝,直指襄陽。及至,聞備已過江,遂率輕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追至當陽長坂。備逃往漢津(今漢陽縣),與羽相遇,共至夏口。
十一月,操兵敗赤壁(在今蒲圻縣西北),備乘機占領江南諸郡,羽駐軍江北。十六年(公元211年)十二月,劉備入蜀,羽留守荊州。
羽為人高傲。十九年(公元214年)閏五月,聞馬超(涼州豪強馬騰之子)來降,即致書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亮知羽之為人,乃答之曰:“孟起(超字)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杰。”“猶未及髯(羽須髯美,亮以此稱之)之絕倫逸群也。”羽大喜,以書示諸賓客。”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劉備自稱漢王,以羽為前將軍,黃忠為后將軍。羽聞與黃忠并位,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益州前部司馬費詩曰:“昔蕭(蕭何)、曹(曹參)與高祖(劉邦)少小親舊,而陳(陳平)、韓(韓信)亡命后至;論其班列,韓最居上,未聞蕭、曹以此為怨。”“且王與君侯譬猶一體,同休等戚,禍福共之;愚謂君侯不宜計官號之高下、爵祿之多少。”羽大悟,即拜受。
是月,羽使南郡太守麋芳守江陵,將軍士仁守公安,自率眾攻曹仁(曹操堂弟)于樊城,操遣左將軍于禁助仁。八月,連續大雨,漢水暴漲,平地水深數丈,于禁全軍皆沒,禁降羽。羽急攻樊城,城中數千人,同心固守。羽圍之數重,內外斷絕。羽威震華夏,許(今河南許昌市)以南為亂者皆受其印號。操議遷都以避其鋒,而丞相軍司馬司馬懿以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必不愿意,建議遣人勸權襲其后,許割江南,則樊圍自解。操從之。
魯肅在世時,以曹操尚存,宜與關羽結好,與之同仇。及呂蒙代肅(公元217年),以羽素驍雄,有兼并之心,且居上游,密言于權曰:“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建議攻取關羽,以據長江。又,權曾為其子求婚于羽,羽拒之,且罵權使;羽自得于禁兵數萬,糧食乏絕,擅取孫權米以救急。諸如此類之事,使權欲攻取羽。及操書至,權欣然從命。但羽在攻樊城時,畏蒙襲其后,多留兵以防之。蒙為麻痹關羽,乃以治病為名還建業(今江蘇南京市),以定威校尉陸遜代之。遜至陸口,致書關羽,極盡吹捧,稱其功大,深自謙抑。自是羽意大安,稍撤兵以赴樊城。
權見時機已成熟,決定以蒙為大都督襲羽,并致書曹操,表示愿出兵以擊羽之后方,并請保密。操為解樊城之圍,泄之于關羽。羽自恃江陵守備堅固,非權旦夕可拔;又樊城,有必破之勢,如解圍而去,前功盡棄,故猶豫不能決。
呂蒙密至尋陽,精兵盡伏船中,使搖櫓者,皆著商賈服,晝夜兼行;至陸口,與陸遜并進。麋芳、士仁素恨關羽輕己,及羽攻樊城,芳、仁軍資供應不及時,羽曰:“還,當治之。”芳、仁皆懼。蒙至公安,即令故騎都尉虞翻為書說仁,仁即降,芳亦降。關羽聞江陵失守,急南還。并數遣使至江陵,蒙皆以禮相待,又令使者周游城中,家家致問。使者還,將士皆知家門無恙,故斗志盡失,多棄軍散走。
十一月,羽自知孤窮,乃西保麥城(在今當陽縣東南),欲待救兵。孫權勸降,羽偽許之,立幡旗、假人于城上,而己西走漳鄉(在今當陽縣東北),從者僅十余騎。權即令將潘璋等斷其逃路。十二月,羽及其子關平被俘,權欲活羽,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后必為害。”乃斬之。
關羽忠于劉備,勇冠全軍,為蜀之立國,功勞頗大。性剛強。曾為流矢所中,貫穿左臂,后雖愈,然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于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羽伸臂令醫開之。時羽宴請諸將,血流如注,傾刻滿盤,而羽言笑自若。關羽之致命弱點是驕傲輕躁,缺乏戰略頭腦和政治才能。“聯孫抗曹”,本是諸葛亮提出之正確戰略決策,而關羽反其道而行之,致失荊州,自己也命喪黃泉。
上一篇:《關天培》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馮子材》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