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兼備”與“文武分途”
先秦時期,如《左傳·成公十三年》所講:“國之大事,在祀(宗教活動)與戎(軍事活動)”。統治者重武,從治理國家上講究兼備兩手,正如《說苑·君道》所言:“有文無武,無以威下。有武無文,民畏不親。文武俱行,威德乃成”。要做到文武俱行、文治武備,就必須要求在教育上以“文武兼備”為宗旨。因此,文武雙全成為社會所追求的合格人才的標準模式。
漢代以后,文官武士嚴格區分,社會發展了,有了文武兩大類的分工不同。社會分工越細,本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和標志。但這文武分工卻逐漸反映在教育上與社會所需人材的標準模式上,便逐漸使教育向偏重于文的方面傾斜,于是越來越“文弱”化,文弱書生“短后為恥”(穿習武者所穿的短后襟的專用服裝當成恥辱);于是科舉大興,以詩書經典為依據決定取舍,便造成了近兩千年的“文武分途”和“重文輕武”了。
“文武分途”造成了很大的社會弊端,歷史上有識之士如明末清初時的顏元和李剛主,從批判程朱理學角度,對它進行了徹底的否定,提出了改革教育的主張,號召天下為救國強民,“文武合一”、“文武兼備”,尤其學校首應如此。
看來,從教育的宗旨上看,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材,提倡文武雙全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是封建社會兩千年的歷史教訓給予后人的警世名言。
近現代的學校教育,無不提倡全面發展;我國近40多年,更強調這一點。但作為社會分工,又不能要求青少年人人都是“庸才”,必須各有特長。因此,具有體育特長者,從為體育尤其為高水平競技培養后備軍上看,又必須有所區別對待,所以青少年業余體校,學校里成立高水平運動隊等便被公允。但是,這一社會分工的需要,絕不能重演“文武分途”和教育上“文武分離”的歷史悲劇?!恍┲袑W生,重文者埋頭啃書本,文弱之風又起;另一些重武者拋開書本,操場上找出路,有個別者近乎文盲,這樣的現象并非難于尋覓。
歷史告訴我們:學校教育上“文武分離”,并不是社會上“文武分工”之所需!教育工作者尤應“三思”。
上一篇:“席勒式”貽害非淺
下一篇:“文革”時的八大“樣板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