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時的八大“樣板戲”
“文化大革命”中,適應當時的政治需要,出現了《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鵑山》等八大樣板戲獨占文藝舞臺的局面。鐵梅、李玉和、楊子榮、郭建光……成了人人皆知的革命人物。打開收音機就是“臨行喝媽一碗酒……”,“穿林海,跨雪原……”,“要學那泰山頂上一棵松……”。在大力普及樣板戲的活動中,要求演員的形象都要和樣板戲一致,在全國幾乎形成了人人唱“智斗”,個個“打虎上山”,處處“痛說革命家史”的局面。京劇藝術達到了“頂峰”,但歷史上形成的各種獨具魅力的藝術流派不見了,豐富多彩的各種藝術形式蕭條了。在藝術的“鼎盛”中,人們又感到了文化生活的單調,接著便對樣板戲發生了厭惡。
當然,樣板戲不是江青等人辛勤培育的結果,而是他們竊取廣大編演人員的辛勤勞動。貪天之功據為己有,為達到其政治目的服務。樣板戲藝術上的成功,雖然使廣大人民能夠接受。但再好的藝術一花獨放,并用來壓制和打擊其他藝術形式,必然最終為廣大人民所厭惡。
黨的文藝方針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如果用政治手段強行扶植某一劇種、某些劇目,并批判其他藝術形式,迫害對此有非議的藝術家,即使這些樣板在藝術上是很成功的,也會窒息藝術的發展。傳統藝術只有不斷推陳出新,跟上時代的發展,才有生命力。但是,這種發展應當是在繼承基礎上的發展,如果否定和取消前輩藝術家的辛勤勞動和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傳統劇目,這就不僅不會造成藝術的繁榮,反而使藝術失去了生命力。
上一篇:“文武兼備”與“文武分途”
下一篇:“種族、環境、時代”與藝術——丹納的藝術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