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請命的楊東明
楊東明 (公元1584~1624年),字啟昧,號晉庵,別號惜陰居士,河南虞城縣人。18歲考中秀才,30歲考取舉人,明神宗萬歷八年 (公元1580年) 33歲考中進士,授中書舍人 (負責書寫誥敕、制詔)。又經考選,任禮科給事中。居官正直,敢于直言進諫,受到滿朝官員們的稱贊: “凜凜豐骨如日月行天,有拆檻粹階之風”。不久,轉任刑科右給事中。曾因上疏與朝廷意見不合,被貶為陜西布政司照磨,他領取公務后,回到故里,興學育人,捐出自家的土地,建造折柳亭學館,又創建首善書院,聘請良師,自己也登臺講授。
光宗即位,楊東明官至太常寺少卿、光祿寺卿、通政司通政使和刑部侍郎。后因年老致仕歸里,卒于故里,終年77歲。崇禎元年 (公元1628年),追贈刑部尚書。
楊東明一生致力于教育事業。他不僅投身于辦學講學,在家鄉自己捐出土地,于城西郊建造折柳亭學館,天啟元年 (公元1621年),又創建首善書院,聘請良師任教,自己也登臺講授。在教學中,注重實踐,反對空談,主張言必行,教育者應先行。他有一句名言,“人皆可成堯舜”。認為只要通過努力學習,由淺入深,日積月累,就能夠成為圣人。在教學實踐中,他根據自己的經驗體會,總結出為學之道的八要: 即首擇術以審向往,次立志以期成功,次知性以示歸宿,次虛心以戒滿假,次取友以廣麗澤,次真修以懲偽學,次脫虛以澡雪習染,次有恒以時保前功。這是很有見地的。他說: “沙里淘金原有金,淘時恰亦苦難尋。”又說: “肯加工,終有成功。”就是說在學習上要取得進步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必須下大力氣,刻苦鉆研才能獲得。在他的耐心培養教育下,前來從學者達數百人。
楊東明還是當時一位思想家。在做官之余,及致仕歸里之后,潛心于哲學問題研究。所著《性理辨疑》、《晉庵論性臆言》是其主要的哲學著作。在這里,集中地闡述了他在哲學上的主張和思想。在對世界本原的探討上,宋代理學家二程兄弟都強調有理則有氣,理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說物質性的氣是由精神性的理產生的。而楊東明則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和體會,提出充滿宇宙間的只是元氣,萬事萬物都是氣生成的。人的性也是由氣質形成的。這樣,就糾正了二程思想中的缺陷,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清初思想家黃宗羲高度評價了楊東明在哲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稱贊他為 “真理學之功臣”。
楊東明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向萬歷皇帝上了 《饑民圖說》。萬歷二十一年五月,二麥將熟,河南連降暴雨,黃河在河南虞城縣張堤決口,河南、山東和安徽交界地區幾十個州縣受災,百姓死者十之七八,到處出現人相食的悲慘景象。到了第二年春季,情況更為嚴重。在這緊要關頭,在京任刑科右給事中的楊東明繪制了 《饑民圖說》,并且上疏給朝廷,請求賑濟,言辭懇切,疏中說: “早一日則多活數千萬之生,遲一日則多斃數千萬之命?!睘榱诉M一步說明災情,他在疏中特意附上了饑民圖解14幅,如水淹禾稼,河沖房屋,饑民逃荒,夫奔妻追,賣兒活命,棄子逃生,人食草木,全家縊死,刮食人肉,餓殍滿路,殺二歲女,盜賊夜火,子丐母溺,等等。每幅圖一個主題,內容具體,并有文字解說。《刮食人肉圖》 的說明詞是: “草根樹皮都吃盡了,眼睜睜又熬不將去,只得將餓死饑民憔瘦身子割將皮肉來,放在糞火上,砂銚中燒煮,不拘生熟,且救眼下饑餓。人肉不是養生之物,吃了幾日,眼紅心熱,依舊喪了性命。常言說: 子散妻離,人瘦狗肥,為民父母如何痛心!” 在此之前,臣民上給朝廷的奏疏,多是文字。楊東明的這一圖說,圖文并茂,頗具感染力。
萬歷二十二年二月,明神宗接到《饑民圖說疏》后,立即作了批示,傳諭閣臣,動員兩宮各院實行捐助以救災民。同時派光祿寺丞鐘化民兼河南道御史前往河南賑濟災民。經過這次捐助,共捐銀12300余兩,有力地支持了河南的救災工作。
楊東明居家27載,以濟人利物為己任。諸如修筑城門外的曲城,修葺學校,設置社倉,建造橋梁,增筑堤壩,設立義莊,周助婚喪,隆冬施棉衣,災疫施給藥物等。凡是有關公益的事業和活動,他都積極參加,盡力支持。他還力主正義,幫助鄉民洗雪冤屈,深得民眾的信賴。
《饑民圖說》 水淹禾稼(圖)
楊東明是明代后期一位政治家和教育家。他一生雖然在官場上屢遭挫折,但他不向邪惡勢力屈服,辭官歸里后的27年間,以參與興辦社會公益事業為己任,死而后已。他的這種精神是很可貴的,在封建官吏中也是為數不多的。
上一篇:臨敵應變的軍事家郭嘉
下一篇:為統一六國謀劃的呂不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