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眉
苗族農民起義領袖、軍事家、謀略家。傳說他本姓李,小名兄波,后來改姓張,1822年出生于貴州臺拱廳(今臺江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八歲時,父母不幸相繼去世,與其兄相依為命,在地主家做長工,受盡欺凌。1852年5月,甕安縣榔首(榔為苗族村社組織)劉瞎么等發動起義。次年秋,張秀眉約了一些窮弟兄前往甕安參加起義軍。不久起義失敗,他返回臺拱廳,開始宣傳窮人只有聯合起來“打官家”才有活路的道理,深得群眾擁護。1855年3月,臺拱廳苗民因不堪沉重的賦稅,聯合向官府請愿,要求減緩糧賦,遭官府強力逼回,激起廣大苗民的強烈憤慨。張秀眉等人利用這一有利條件,于4月30日召集苗族群眾在臺拱廳掌梅尼舉行起義誓師大會,標志著歷時18年的苗民起義正式開始。義旗一舉,遠近苗眾積極響應。分析了敵我情況,制定了“掃清小據點,孤立大城鎮”的作戰方針。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攻占了附近廳縣境內清軍大部分營汛,表現了杰出的軍事才能。起義軍攻占各地汛堡之后,即向大城鎮發起進攻,陸續奪取了丹江廳等一些重要城鎮,到1857年底,苗族起義軍已經控制了黔東西大部分地區。1858年,為了進一步擴大根據地,張秀眉決定向東西方向發展。義軍所向披麾,屢敗清軍,連破數城。起義雖然在清軍重兵圍剿下最后失敗,但義軍的英勇斗爭給統治者以沉重的打擊。張秀眉還采取了許多打擊封建統治、維護農民階級利益的政策、措施。義軍所到之處,貪官污吏遭鎮壓,官府衙門被拆毀,地主惡霸被清算。張秀眉十分重視農民的土地要求,義軍每占一地,即將土地分給農民。義軍不僅輕徭薄賦,而且亦耕亦戰,以減輕人民的負擔。這些政策,對于團結各族人民,堅持反清戰斗,都是十分有利的。
上一篇:張宗禹
下一篇:形態學分析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