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三晉土·晉南之旅·關帝廟·天下關廟數解州
提起關云長的名字,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說起天下的關帝廟,恐怕就沒有幾個人能數得清了。文獻介紹,我國關帝廟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孔廟。在眾多的關帝廟中,山西運城縣解州關帝廟獨占鰲頭,這不僅因為它是所有關帝廟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而且因為它是關公故里的關帝廟。
關羽,字云長,老家在河東解州鎮東南12里處的常平村。傳說關羽本不姓關,而是姓馮,名賢,字壽長。從小武藝高強,好打抱不平,長大以打鐵為生。當時解州有個綽號“解州虎”的郡豪想強占民女為妾,馮賢出于義憤,殺死郡豪,離家出走,逃到潼關。為避開官府追捕,指關為姓,混出關去,從此改姓關了。以后關羽來到河北涿縣,與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為蜀國的壯大立下汗馬功勞,成為名震四方的英雄。當然從歷史考察,關羽不過是三國時蜀國名將之一,與張飛、趙云不相上下。然而為什么隨著歷史的演進,關羽的地位被越抬越高,以至出現了如此熱鬧的關帝崇拜呢?這主要是歷代封建統治者的良苦用心所致。他們利用歷史上關羽對劉備忠心耿耿這一點,把關羽作為忠義之士加以神化,以擴大忠義思想的宣傳,維護其封建統治。早在宋、元時期關羽就被尊為真君、武安王,帶上了“武圣”的桂冠;到了明、清時代,隨著《三國演義》一書的流行,關羽便被統治者抬到了“協天大帝”、“忠義神武大帝”至高無上的地位,關羽廟也升格為武廟,與文廟——孔廟并列。
解州關帝廟地處運城以西20公里處的解州鎮。創建于隋開皇九年(589),清康熙年間曾毀于大火,后又重建,現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此處南有中條山為屏,北有硝湖水為障,廟中麒麟閣的建筑正好位于北斗星之下。這樣的地理位置使位于天地、山水之間的關帝廟顯得奇偉壯觀。廟內分南北兩院。南院為結義院,園內桃林繁茂,頗有桃園三結義的情趣。北院是正廟,廟宇格局是模仿帝王宮殿的樣式,分前后兩院,前院以端門、雉門、午門、御書樓、崇寧殿為中軸,兩側配以石坊、木坊、鐘鼓樓、崇圣寺、碑亭、鐘亭等。崇寧殿是祀奉關羽的主殿,因北宋崇寧三年徽宗趙佶封關羽為“崇寧真君”,故名。殿面寬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式屋頂,周圍筑有回廊,廊上有石雕盤龍柱二十六根,殿內神龕塑關羽坐像,上有康熙手書“義炳乾坤”橫匾。相傳建崇寧殿時,魯班也來了,峻工那天,還剩下三顆釘子,魯班順手把它釘在月臺西邊的石階上,至今在殿前灰色石階上三顆褐色的釘蓋還清晰可見,被人們稱作“魯班釘”。后院以“氣肅千秋”牌坊為屏障,春秋樓為中心,刀樓印樓為兩翼,氣勢雄偉。春秋樓是關羽夜觀《春秋》的地方,由于相傳孔子作《春秋》遇麒麟方成書,故《春秋》又名《麟經》,春秋樓因此也被稱為“麟經閣”。此樓是全廟最高建筑,高30米,歷史上與萬榮縣的飛云樓、秋風樓并稱河東三樓。當地有首民謠說“天下關廟數解州,解州廟頭數春秋樓”。春秋樓兩層三檐歇山頂,二層回廊由三十六根懸空柱群與一百零八扇扈門組成。其中三十六根懸空柱代表晉地的三十六座州府,一百零八扇門代表一百零八縣的百姓,象征故里百姓對關公的崇敬愛戴。春秋樓二層閣上有關公秉燭讀《春秋》的塑像,丹鳳眼、臥蠶眉,只是那面如重棗的紅臉變成了黃臉。原來這黃臉形象是按關公身在故里時的面貌塑造的。相傳關公原本是個黃臉后生,那年離家逃到潼關時,為了蒙過關卡,他在一位老婆婆的指點下,打破鼻子,涂血于臉,逃過關去。過后他想用澗水洗掉臉上血跡,卻怎么也洗不掉了,從此黃臉壯士成了紅臉大漢。后來雖然各地關廟都把關公塑為紅臉,但家鄉父老還是還關公以本來面目,這說明他們對關羽的認識是有別于外地的。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常州·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