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蘇州·吳越滄桑
蘇州古城,前溯六千載即有人群聚居。公元前十一世紀之商代末,為勾吳國之所。前560年,吳王諸樊由無錫梅里遷都于此,蘇州始稱“吳”。前514年,吳王闔閭擴方圓三里之都邑為周47里之大城。吳于前473年并于越,后歸楚。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置會稽郡,設吳縣為郡首邑。秦末項羽起兵于吳,三國東吳孫權亦據地為鼎之一足,楚漢之爭分會稽郡置吳郡,南朝梁太清三年(549)設吳州,隋開皇九年(589)廢郡改稱蘇州。隋唐之時蘇州船貿發達,五代之際其市井繁華。宋政和三年(1113)蘇州升為平江府,南宋建炎二年(1128)遭金兀術兵陷,南宋德祐元年(1275)又受蒙古兵馬入侵,城毀即復。元朝改平江府為平江路;明洪武年間改平江路為蘇州府。明末清初動亂后,康熙初年重修蘇城,絲織業發達,隨之出現了市民、工匠之抗暴、抗稅、罷市斗爭。太平天國時期,蘇州建立太平軍蘇福省政權,時達四年之久。
吳文化溯源
在碧波浩渺、漁帆點點的太湖中,宛若“蓬萊”仙境的三山島靜臥在七十二峰之間。這里發掘出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360平方米,出土打制石器五千多件,發現更新世中晚期哺乳動物化石二十二種,被考古學界命名為“三山島文化”。它是史前文化的分期標尺之一,同屬長江流域古文化的搖籃,與黃河流域古文化匯合為中華民族文明之發祥地。
在蘇州東部陽澄湖南岸、吳縣唯亭鎮東北2公里的陵南村北,有一處太湖流域重要古文化遺址,因高隆的土坡狀如草鞋,故名為草鞋山遺址。1973年前后這里發掘出新石器時代房基、墓穴、灰坑,出土炭稻、紡織品殘片、磨制玉器等文物一千余件。面積達4.4萬平方米,文化迭壓層11米?,F高7米多的陵夷山,傳為吳王夷昧墓墩。
在吳縣甪直鎮南,有因葬晉蒼梧郡太守張鎮而得名的張陵山文化遺址。其為原始社會晚期重要遺址之一,面積6000余平方米,文化迭壓層8.4米,出土有新石器時代晚期墓穴文物、生產工具、陶器飾品等。
吳縣車坊澄墩、澄湖底及與大姚村農田相連處,為1974年發掘出的距今五千五百年左右的澄湖古文化遺址。出土有新石器時代至宋的文物一千二百余件,古人鑿掘的井眼一千余口。
多年的考古學研究成果證實,遠古時期蘇州一帶已創造了人類文明與文化生活,揭開了吳文化的序幕。以太湖為中心,上海為龍頭,南涉杭、嘉、湖,北連蘇、錫、常的吳文化發源地,形成于三千一百年前,即公元前十一世紀的周代。那時,中原周國國君古公亶父意將王位傳于三子季歷及其子昌(周文王)的秘聞泄露于朝野,古公長子泰伯、次子仲雍為避禍逃往江南荊蠻之地,相繼在今無錫梅里拓荒蓋屋,被擁立為“勾吳”小國首領。吳人吸收泰、仲帶去的中原文化,形成吳地新區域文化。及至十九世孫壽夢(前585—前561)時,國力始強。壽夢接位初年,親赴洛邑朝見周天子,學習王朝禮樂典章、文化技藝;并派其子季札到中原各國考察觀禮,結交良臣名將,縱論盛衰大勢。壽夢接位次年,即重用由楚逃吳的大夫申公巫臣,訓練陸軍,并首創我國歷史上第一支水軍,為強吳打下基礎。其孫闔閭于前514年繼位后,任賢治國,吸收了以伍子胥為代表的楚文化和以孫武為代表的齊文化的營養,形成吳地文化新時期。
蘇州城內舊有兩座古廟,一在閶門內下塘混堂弄,名泰伯廟,又稱至德廟;一在干將路西段,名讓王廟,又叫交讓王廟。均為吳人紀念泰伯、仲雍兩位先祖所建。
“姑蘇”得名考
蘇州,別稱姑蘇,又為姑胥。據東漢王符《潛夫論·邊議篇》載:“范蠡收債于故胥,蓋胥者舜臣名,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吳者也,故名其地曰故胥,歷代轉音為姑蘇”。又據《姑蘇臺圖經》中姑胥臺的記載及《左傳》中關于胥門城的說法,吳人懷念春秋之際德高望重的賢臣伍子胥,故以其名冠山命城,有胥山、姑胥山之稱,亦名吳城為“姑胥城”。另據語言學之方言音韻考證,吳語,吳儂軟語,聲柔似水涓滴流溢,如歌如吟,而“姑胥”一詞發音輕柔滑軟,聲似“姑蘇”,故“姑蘇”美音柔調一代一代口碑傳襲,成為吳地美好的城名別稱。
今《辭海》云,姑蘇得名于蘇州西南的姑蘇山(又名姑胥山、姑余山)。春秋時吳王闔閭于山上建胥臺,故又名胥臺山。胥臺,即姑蘇臺,為我國歷史上的豪華建筑之一,后焚于吳越戰火。秦始皇東巡曾登臨姑蘇臺基;漢司馬遷亦來此尋訪;唐崔鷃有《姑蘇臺賦》云:“有臺巍然,出于群山,荒基竣級,高徹云間?!?br>
宋時,姑蘇臺復建于城西驛館建筑群中“百花洲”西側城墻上,即胥門舊址。此臺檐牙高喙,復閣層樓,氣勢非凡。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四過蘇州,寫出“姑蘇臺上斜陽里,眼度靈巖到太湖”佳句;南宋淳祐年間潘庭堅作有《洞仙歌》詠嘆姑蘇臺,其賦上闋云:“雕檐綺戶,倚晴空如畫,曾是吳王舊臺榭。自浣溪人去后,落日平蕪行云斷,只見花開花謝。凄涼闌干外,一簇江山,多少圖王共爭霸!”
此外,以“姑蘇”命名的文化遺跡頗多。例如古城胥門處舊時馳名江南的“姑蘇驛館”和位于城西南橫塘的“姑蘇驛站”等。姑蘇驛站又名橫塘驛亭,為江蘇僅存、現全國少有的古郵驛站。亭為明代建筑,立于胥江、楓江匯流浪濤之中,有一長堤與三孔彩云橋連接,似舟蕩漾。亭柱對聯云:“客到烹茶旅客權當東道;懸燈待月郵亭遠映胥江”。南宋詩人范成大《橫塘》詩曰:“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年年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楊系畫船”。
伍子胥始建闔閭城
相傳當年由楚奔吳的良臣伍子胥有扛鼎拔山之力,經文緯武之才。吳王闔閭于建國之初,任命伍子胥為建城總管。伍子胥經“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的勘測,最后選定在姑蘇山東北30里處(大體為今蘇州城)營城筑廓。
傳說在備齊人馬、破土動工的那日早晨,忽然烏云蔽日,風驟雨狂,城基八處決口,古井噴水不止。伍子胥佇立一片澤國之中,見一孽龍騰云駕霧,呼風喚雨,便掐指妙算這城基之下定為龍宮寶地,龍王受驚故派孽龍興風作浪。于是伍子胥揮劍怒斬惡龍,遂風平浪靜。接著取“象天之八風”,營造環城八個陸城門:又以“法地之八卦”,復建相應的八個水城門,使城池內外有陸路驛道及水路河道相通。挖河之土,培疊起城,鑿瀆造船,疏治水患。
此后,吳國在伍子胥、孫武輔佐治理之下,日漸強盛,于闔閭九年(前506)始向諸國用兵。西破強楚;北威齊、晉;移兵東夷,長驅至海濱;南服越人?!巴泻M馊Ю?,霸占江南第一都”,稱雄于江南列國。
城池西南的盤門,始建于吳王闔閭元年(前514),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重建,明清兩代續修。依“天干地支”古法,盤門正處于“辰”的方位,即“龍”位,以龍克蛇,顯示吳國定有征服越國之龍顏威風。建時門額刻有蟠龍,故初名蟠門;后因水道縈回曲折,改稱盤門。古有傳說稱“常有龍潛伏于此,以鼓仗擊逐之”。據傳,元初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游覽蘇州時曾登城記游,嘆為觀止。盤門的水城門為溝通西南城廂內外的唯一水路通道。由花崗石構筑的兩重高大拱門,可供兩只小船搖櫓并行。南宋范成大《晚入盤門》詩云:“人語潮喧晚吹涼,萬家燈火轉河塘。兩行碧柳籠官渡,一簇紅樓壓女墻。何處采菱聞渡曲,誰家拜月認飄香。輕舟駿弓慵穿市,困倚蒲團入醉鄉?!?br>
城南蛇門,朝向越國,城門上懸刻有一條頭朝西北的木蛇。按干支記位算,其意在表示居處“巳”位、生肖為“蛇”的越國,永遠臣服朝拜于吳國。
城西閶門,舊有雙層樓三間,建時“以象天門,通閶闔之風”而立;后吳兵西破楚國由此門出征,故稱“破楚門”。因閶門一帶為商阜鬧市,故又有“金閶門”之說。城西另有胥門,即姑胥門,因城外西南郊有姑胥山而得名;又取附近的伍子胥宅名而稱之。傳說,伍子胥晚年幾次向繼王位后溺于奢華玩樂的夫差忠言進諫,然無回天之力,終被逼迫拔劍自刎。吳國將士遵其遺愿,將其頭顱懸于西城胥門之上。在越王勾踐率軍攻吳、兵臨城下時,伍子胥頭顱忽現威懾震怒之狀:雙目噴火,怒發沖冠,頭顱躍起,大如磨盤。越軍駭得倒退出門,繞道城東從后來開辟成門的“葑門”處而入。后人為紀念伍子胥,將懸掛過其顱的城門稱“胥門”。昔時胥門亦為商賈、工匠云集之所,繁華程度僅次于閶門,有“銀胥門”之說。
城東匠門,因系各類工匠聚居之地而得名;亦因春秋之際受吳王之命鑄造寶劍的鑄劍名師干將曾居此附近,并于城門外設坊鑄劍,故又名“干將門”。今有匠門塘、干將墓和歐冶子廟等遺跡可尋。一說,“匠”為干將的同音異字,匠門即指干將門。城東另一門名婁門,因婁江水流經城門而得名。
城北齊門,意在制服北面之齊國。傳說當年齊景公懾于吳國威力,將小女少姜許配給吳太子波。因太子波早逝,齊女思鄉,吳王便在齊門之上造九層飛閣,讓齊女登城圓望鄉思親之夢,以解憂思。故此門又名望齊門。城北另有平門,取平定齊國之意。一說,伍子胥大勝齊國后,經此門班師回城,故稱平門。
各城門原均有題字,閶門題額“氣通閶闔”,盤門懸匾“龍蟠水陸”,胥門刻“姑胥擁翠”,婁門書“江海揚華”等。
另外,八門之外還有越兵攻吳時所辟的葑門,或稱封門,因城外葑草(茭白)遍生于澤地而得名。又因附近多水塘,亦名示浦門、魴孚門。還有一金門,1921年新辟,以門西有金山故名;另有相門、赤門,已不可考。
史載,唐時前八門悉啟,《吳地記》有“八門皆通水路”之稱。宋初廢胥門、蛇門、平門,于胥門原址改建姑蘇臺;元時又重建胥門。經過兩千多年的變遷,古城蘇州仍城池巍峨,足見當年吳國兵雄馬壯之軍威國盛。
在吳縣胥口鎮西伍相國祠內堂柱兩側,有楹聯云:“往事昭昭,億萬世長傳宇內;精忠耿耿,千百年猶在人間?!薄按猴L故國蘼蕪長;落日荒祠杜宇哀。”以示懷念。
季札與“南方夫子”言偃
季札,為春秋之際吳王壽夢(前585—前560在位)之子,諸樊之弟,曾多次推讓王位。封于延陵(今江蘇常州),稱延陵季子;后又封州來(今安徽鳳臺),稱延州來季子。季札嫻習禮樂,長于外交,善論縱橫。余祭四年(前544),他出使魯國,學習中原的禮樂典章。在欣賞周朝傳統音樂詩歌時,他縱橫評說周朝和諸侯的盛衰大勢,時人對其切中腠理的精到見解驚嘆不已。他還游歷了齊、衛、晉等各國,考察各國政情民風,結交良臣名將,改變了中原各國蔑視吳國,視吳國為“蠻夷之邦”的陋見。季札對吳地文化的興起與發展有一定貢獻。
人稱“南方夫子”的言偃(前506—?)亦為春秋時的吳國人,字子游??鬃拥膶W生之一,擅長文學,曾為武城宰相。他提倡以禮樂治邦,使境內有“弦歌之聲”。
言子墓,即言偃之墓,在江蘇虞山東麓。依山造冢,自下而上鑿以石階。墓前石牌坊額刻“言子墓道”。坊門內池上跨設石拱橋,名文學橋。過橋有第二座石牌坊,額題為乾隆所書“道啟東南”。拾級而上,有半山亭,內懸康熙所題“文開吳會”額。兩側建碑亭各一座。再上即為墳冢,石壙圍之,碑為明末重立,上書“先賢子游言公墓”。
項羽起兵吳中
秦始皇統一中國,版圖劃為三十六郡,于吳越之地設會稽郡,下轄二十六個縣,治所在吳縣,即會稽(今蘇州)。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反秦暴政,六國貴族亦趨勢反秦興兵。楚國名將項燕反秦戰死,其子項梁懷復仇之念,于家鄉打死仇人,攜侄項羽避難吳中。項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江蘇宿遷西南人,身長8尺,力能扛鼎。年少時,曾學書法,未成;改學劍術仍不通,叔父責罵他,他卻說:“寫字能記個姓名即可,劍術也不過是擊敵一人,我要學同萬人匹敵的本領。”他跟從叔父學兵法,只知其一二卻不肯下功夫。二人規避吳中時,公開奔走張羅主辦吳縣徭役喪葬之事;暗中卻走門串戶,收羅人才,鑄購兵器,準備起義反秦。秦始皇東巡路經會稽祭祀大禹時,項羽曾窺其車馬儀仗好不威風,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駐吳中的會稽郡守殷通想借項梁之力擴張勢力,被項識破,死于項羽刀劍之下。項羽奪得郡守官印,于吳地興兵八千之眾,人稱“吳中八千子弟兵”,又有“江東八千子弟兵”之謂。前208年,項氏叔侄從吳中率師渡江、淮,抵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各地義軍歸附于項,后擁兵四十萬,巨鹿一仗史績顯赫一時。后人據此史實改編的故事、戲劇,在民間廣為流傳,歷代史家亦多有評說。
鼎足之一話孫吳
蘇州,曾為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吳國孫權的都城,現存遺跡頗多:城北北寺塔,為三國赤烏年間(238—248)孫權之母吳夫人舍宅興建;瑞光塔,為孫權于赤烏四年(241)報答母恩所建;蘇城南門外青旸地有孫吳始祖孫堅及其長子孫策墓地,原高墩已平毀,墓門尚在,門楣刻有清晰古樸之青龍、白虎;平門故城附近孫吳墓葬曾出土當年青瓷器及以一當千的大錢等。
東漢末年,豪強孫堅起家江東。東漢興平二年(195),其子孫策繼位,占據江東五郡,統一江南,以蘇州為根據地,建孫吳政權。孫策臨死前,將印綬佩于其弟孫權身上,曰:“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權繼位,其驍勇有為,善用才人,系一代英明政治統領。他一面“招延俊秀,聘求名士”,一面鎮撫江南山民“山越”。于東漢建安十六年(211)自吳遷都秣陵(石頭城,名建業,現南京)之前,在蘇州放出童謠:“黃金車,班蘭耳,闿閶門,出天子”,暗寓其后將稱帝江東。
孫權在蘇州建功立業,采取軍民屯田措施。前后達七十年之久的孫吳屯田,使其經濟繁榮,軍備充足。他與江東世族豪門相輔相成,互為支柱,葛洪《抱樸子·吳失篇》云:江東世族財富“車服則光可鑒,豐屋則群鳥爰止……僮仆成軍,閉門為市,牛羊掩原隰,田地布千里……金玉滿堂,妓妾溢房,商販千艘,腐谷萬庾”。隨著農業實力的雄厚,手工業亦日漸發達,史載“采武昌山銅鐵作千口劍、萬口刀,皆南銅越炭作之”。他還設食鹽專營官商機構;官辦織絡作坊,制產精美絲織品。孫吳赤烏八年(245),孫權命校尉陳勛率兵屯田,三萬之眾自句容挖鑿運河,經鎮江之南止于丹陽境內之云陽西城,與春秋吳渠接通,名“破崗瀆”,開通了蘇州至南京水運。傳說與日本有航海運輸交往,日本的傳統服裝“和服”即為當年吳地的“吳服”。
抗金名將韓世忠
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1089 —1151),字良臣,綏德(今屬陜西)人。十八歲從軍,一生馳騁疆場,全身“刀痕箭瘢如刻畫”,十指僅全四,曾因戰傷刮骨療毒而眉不皺,被將士譽為“挽強馳射,勇冠三軍”的“萬人敵”。蘇州太湖一仗,力挫金兵萬眾;鎮江金山一役,險捉金兀術;黃天蕩一戰,困阻金兵四十八日。后秦檜擅權,害死岳飛,韓挺身斥秦檜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以故被革去兵權。晚年憤于朝廷腐敗,攜眷南遷,寓居蘇州滄浪亭大云庵,自號清涼居士,易園名為韓園。
靈巖山西麓西子琴臺遺址下,建有韓世忠墓。墓地約2畝,封土高出地面3米,墓前神道碑(連基座)高8.35米。碑正面刻有南宋孝宗趙眘所書“中興佐命定國元勛之碑”。碑文詳載韓世忠抗金戰績及德政,系趙雄書(一說為周必大書)。碑文有八十八行,每行一百五十字,計有一萬三千二百字之多,人稱“萬字碑”。碑高文長,為碑刻藝術之巨制珍品,有“吳中第一碑”、“天下第一名碑”之譽。碑體經年歷久,斷裂修復,與其旁丈余長、2米高的石龜及古松老柏相映襯,越顯出雄偉氣勢。此碑建于1163年,即韓世忠死后二十六年,宋孝宗順乎民意,為韓世忠昭雪,追封其為蘄王,謚號“忠武”,賜于靈巖山建陵,遂遷韓墓于靈巖西麓。墓南有韓蘄王廟(祠),宋時敕建,面闊三間,原祀韓世忠像,后懸有清林則徐所撰對聯:“祠廟肅滄浪,更尋來一萬字穹碑,新煥巖前榱棟;威名鎮吳越,還認取七百年華表,遙傳江上旌旗”。當年宋孝宗又改靈巖寺為崇報寺。韓墓中合葬其四位夫人遺體,其中的梁紅玉,曾隨韓世忠在太湖抗擊金兵,又有“定勝糕”的故事流傳。
相傳當時敵方金兀術擁兵十萬南下,而韓世忠手下只有宋軍八千。一夜,百姓送來一盆糕點,式樣別致,兩頭大,中間細,狀如兩個木器中間咬銜的定榫。韓世忠隨手掰作兩截,見中有一紙,上書“敵營像定榫,頭大細腰身,當中一斬斷,兩頭不成形”。梁紅玉一看,便知這是百姓巧妙稟報:金兵中部薄弱,當攔腰截之。韓世忠遂傳令連夜出擊,直搗敵營中部,果然大獲全勝。因此百姓巧送“定榫糕”成為佳話,蘇州方言“榫”與“勝”諧音,故韓世忠將糕名改為“定勝糕”。后來,將此糕點作為喜賀吉日的禮品相贈,成為蘇州習俗。
南宋著名抗元大臣文天祥也曾在蘇州擔任四十天的平江知府,深孚眾望,并親自指揮保衛蘇州的戰斗。人們為紀念他,在蘇州舊學前孔過橋南建文天祥祠。祠內原有文天祥的《正氣歌》石碑,名為“人帖”的文天祥墨寶和其他抗元志士的墨跡石碑,現存玄妙觀碑廊內。
況知府與《十五貫》
蘇州城內西美巷的況公祠,原建于府學與滄浪亭相望,后移于現址。祠內建有四個院落,主要建筑有大殿、走馬樓、戲臺等,祠內原有辟疆館,為況鐘在任讀書會客處?,F祠為清道光六年(1826)修建。祠懸楹聯云:“姓氏播弦歌,韋白以來成別調;功名起刀筆,蕭曹自古是奇才?!?br>
況鐘(1383—1443),江西靖安人,字伯律,明宣德五年(1430)任蘇州知府。為政十三年,大力改革弊政,平反冤獄,清廉奉公,深得民心,后病逝于蘇州任上。蘇州百姓在府學內建祠設祭,并于閶門外楊柳灣造況鐘衣冠冢。
況鐘在蘇州上任的第一年即上疏請減蘇府官田稅糧,免去百姓所欠官糧馬草。后減工部所征絲布匹數,免除不產馬的江南原征驛馬站苛捐。又興修水利,疏浚吳淞、白卬、劉家三港;主持修造寶帶橋、覓渡橋、虎丘塔、玄妙觀彌羅寶閣、定慧寺蘇公祠。據《況太守集》載,他辦案注重調查,每日輪流治理一縣案事,一年親自勘問各類罪囚一千五百余名,使“吏不敢為奸,民無冤抑,咸頌包龍圖復生”。后人于滄浪亭五百名賢祠立石刻像,以“法行民樂,任留殃遷,青天之譽,公無愧焉”盛贊況鐘。
后人懷念況鐘高風亮節,有頗多戲曲、故事流傳。昆劇傳統劇目《十五貫》即為其一。該劇寫肉販尤葫蘆借得本金十五貫,夤夜醉歸老宅。賭徒婁阿鼠偷錢殺尤,嫁禍于尤之養女蘇戍娟及過路人熊友蘭。無錫知縣過于執誤判蘇、熊為死罪,并報刑部審批。多虧蘇州知府況鐘于監斬時發現疑點,連夜入轅求見應天巡撫周忱,請準停刑復審。況鐘不辭辛苦,化裝私訪,勘查現場,巧取罪證,懲治真兇,平反冤獄,為后世樹立了一個善調查、敢抒見、申正義、平冤案的典范。據稱,《十五貫》中不少情節即在蘇州。劇中人熊友蘭曾住玄妙觀客棧,與蘇戍娟偶遇即在蘇州皋橋(劇中誤為皋橋于常州、無錫之間)。
五義士“義風千古”
虎丘山塘街青山橋畔,有一綠蔭掩映下的墓地。墓碑題刻“五人之墓”,乃韓馨八歲時手書(一說,吳默所題),并建有一座由楊廷樞所書“義風千古”石坊。此墓地系明代蘇州市民自愿解囊為紀念抗暴斗爭仗義捐軀的五義士顏佩韋、楊念如、沈揚、馬杰、周文元所建。復社領袖張溥作《五人墓碑記》,詳述此事始末:“五人生于編伍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該碑記后編入《古文觀止》,流傳甚廣。文震孟亦有《募恤五人后碑》。祠內多見后世憑吊者所作感懷詩詞之壁刻。明代戲曲家李玉寫有《清忠譜》傳奇,京劇中亦有《五義士》劇目,皆描述五義士舍生取義的史實故事。
明天啟年間(1621—1627),宦官魏忠賢專權,結成閹黨,控制東廠,殘害忠良。當時蘇州織造太監李實,“素貪橫,妄增定額,恣誅求”。江南士大夫以東林黨為代表,評議朝政,抨擊閹黨。東林人士周順昌,蘇州人,曾官至吏部主事,為官清廉,剛直不阿,嫉惡如仇;百姓敬之,閹黨忌之,欲除此人。周順昌辭官在蘇,于家中置酒,與一路過蘇州去服刑的反閹黨人士歡敘三日,更遭誣陷。天啟六年(1626)三月,魏忠賢派錦衣衛緹騎至蘇州捉拿周順昌,十五日宣布詔書時,在場市民呼冤抗議。顏佩韋帶頭喊冤,并愿以身代周去吃官司;楊念如、沈揚、馬杰、周文元等怒斥閹黨惡行,爆發數萬市民抗暴斗爭。后五人被誣以“首亂者”押赴閶門外吊橋行刑,幾萬市民含淚夾道與之訣別。為抗議官府殺害五義士,市民曾倡議罷用天啟錢達十個月之久。十一個月后,天啟皇帝暴死,魏忠賢失勢自殺。蘇州市民收殮五義士遺骨,舉行公葬。一夜之間,市民群起推倒魏忠賢的干兒子、巡撫都御史毛一鷺為獻媚邀寵而建的“普惠生祠”,將五義士遺骨葬于此地。后有“魏太監祠堂——一夜拆白”的民諺流傳。
五義士仗義執言、舍生取義的精神為后人所頌揚。有詩云:“直是殲兇閹,千秋氣共伸;由來殉義客,何必讀書人?!薄盎ㄊ袞|頭俠骨香,斷碑和雨立寒塘。屠沽能碧千年血,松檜猶飛六月霜。翠石夜通金虎氣,荒邱晴貫斗牛芒。片帆落處搴清藻,幾伴歸鴉吊夕陽?!鼻逅卫笊延懈杏谖辶x士壯舉,作《鵲橋仙》詞:“揚旗擊鼓,斬蛟射虎;頭顱碎黃麻天使。專諸匕首信豪雄,笑當日一人而已。華表崔巍,松杉森削,壯士千秋不死。從來忠義出屠沽,慚愧殺干兒義子”。末句“干兒義子”,直指魏忠賢的干兒子毛一鷺。
五義士墓西側有葛成墓。葛成(1568—1630),蘇州人,為人正直,多俠氣。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領導織工抗稅,被捕入獄。在獄中斗爭十三年,于1613年出獄。后參加五義士反閹黨斗爭。五義士就義后,他遷居五義士墓旁,結廬守墓。死后葬于此,人稱“六義士墓”。后人尊稱他為葛賢、葛將軍、葛道人。其墓前碑碣為東林黨人文震孟題書。明末陳繼儒《葛將軍墓碑記》、蘄寬成《蕉扇記》、李玉《萬民安》等都頌揚了葛成的斗爭事跡。
顧炎武反清
顧炎武(1612或1613—1682),初名絳,曾名繼紳,字忠清。因仰慕抗元名將文天祥的學生王炎武,更名炎武,字寧人,后于流亡生活中自署蔣山傭。因其家鄉蘇州附近昆山有一個美麗的亭林湖,故世人尊稱他為亭林先生。
顧炎武為明末清初思想家、革命家、學者。學識淵博,通曉天文地理、諸子百家、兵農音韻等,一生著作三十余種。其發自肺腑、撕肝裂膽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憂國憂民呼聲,曾激勵幾代熱血青年前仆后繼。他十四歲就讀縣學,與學友歸莊同入進步文學政治團體復社,在蘇州虎丘參加反清集會。1645年5月,清兵南犯南京、揚州、蘇松地區,顧炎武與歸莊等參加蘇州、昆山反清起義。同年6月,清廷頒布“剃發令”,敕令十日之內,男子必剃發垂辮,改著滿服,“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令發第一天,蘇州街頭清軍即押解剃頭匠抓人剃發,千余反抗者慘死清兵刀刃之下,遂掀起反剃頭運動,波及江陰、嘉定。顧炎武投身反清斗爭,與民眾喊出“寧可砍頭,絕不剃發”的口號。其在昆山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斷右臂,兩胞弟被殺害,好友殉難;在常熟語濂涇的嗣母王貞孝反清絕食十五日而亡,給顧炎武留下遺訓:“讀書隱居,無為異國臣子。”國難家仇,激發顧炎武北上反清,歷盡磨難。顧炎武死后葬于昆山尚書浦。今昆山千墩有亭林墓園。
“民不能忘”李秀成
蘇州婁門東北街,有一組雄偉壯觀的建筑群,為太平天國忠王府。太平軍攻克蘇州后,將潘宅、汪宅及拙政園等宅第園林改建成王府。莊重的儀門與高大的照墻對峙;門旁一對威武的“銅石”蹲獅左右屏立。儀門內兩廡、大殿、二殿、后軒等,巍峨壯觀,是現存最完整的太平天國建筑物遺址。今辟為蘇州市博物館。這里曾為太平天國蘇福省的最高首府蘇州忠王李秀成的王府,是指揮東南戰場頒布政治、軍事決策的中樞。在這里,李秀成發布了一系列經濟、政治、軍事改革號令,使蘇州經濟恢復繁榮。百姓念其恩德,曾于山塘街立“民不能忘”大牌坊。
據太平天國史研究專家羅爾綱考證,忠王府建筑原有大門外東西轅門、吹鼓亭及四方五層望樓,后均被拆毀;二門內工字殿、后殿及兩廡保存尚好。工字殿的建制,適合太平天國將士召開軍事會議。門前石獅及云朵蝙蝠圓壽石座,工字殿的二十扇雕龍刻鳳木窗,均繪有太平天國崇尚的藝術圖案;后殿裙板上的九幅山水花鳥壁畫,至今色澤艷麗;王府內梁四百余方蘇式彩畫,仍絢爛多彩。這些均為太平天國時期的藝術珍品。
在忠王府拙政園西部的亭臺樓閣之中,有一處依山傍水、視野開闊的二層樓閣,名“見山樓”,為李秀成治理公務之所。忠王公務之余常在樓前土墩上和百姓拉家常,受到民眾擁戴。看望他的人越來越多,以致把土墩都踩平了。后來,城里有歌謠道:“毛竹筍,兩頭黃,農民領袖李秀成,地主見了像閻王,農民見了賽過親爹娘?!?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蘇州·吳醫薈萃
下一篇: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曲江池·唐代長安風景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