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詞派的失誤
清代康熙年間,浙西詞派在詞壇上占據主導地位。他們鼓吹清空醇雅的風格,創(chuàng)作上模仿姜夔、張炎等宋代格律典雅派詞人,其末流變得空虛瑣碎。到嘉慶時代,張惠言、周濟等人反對浙派的無病呻吟,宣揚詞的比興寄托意義,形成清代中葉聲勢頗大的常州詞派。
張惠言認為,優(yōu)秀的詞作并不是浮泛的流連光景,雕章琢句的作品,其中往往隱含著作者的思想見解,特別是社會政治觀點。詞評的任務就是挖掘出這些含義,并加以解釋和闡發(fā)。他的評論方法就是對著名詞作進行逐句逐字的推敲,追尋其中的微言大意。他分析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說:“缺月,刺微明也;漏斷,暗時也;幽人,不得志也……”將這首詠物喻人的作品解釋為謎語式的諷諫之作。又如他解釋溫庭筠描寫女子妝飾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為“感土不遇也”,并由此認為“飛卿詞全祖《離騷》”。這樣的評論,已經背離了詞人的本意和作品的實際。張惠言的后繼者周濟創(chuàng)立“非寄托不入,專寄托不出”的理論,認為作者的觀點表達應該盡量隱約含蓄,讓讀者有猜測聯想的余地。他本想補救張惠言的過于穿鑿,其實只是把張惠言的批評理論用于指導創(chuàng)作實踐。
常州詞派的批評方法,鬧出了不少笑話。他們想給一向被視為消閑文學的詞涂上社會政治的色彩,提高詞在正統(tǒng)文學系統(tǒng)中的地位,其用意還是有積極性的。但他們采用漢儒說詩的方法,在詞中捕風捉影地尋找那些難以確認的含義,再加以夸張和比附,造成對詞意的錯誤理解。他們甚至拋開作家作品的實際情況,只憑主觀臆斷進行批評,割裂作品的思想藝術的完整性,違背了文學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和欣賞規(guī)律。這樣的做法,不但難以令人信服,還妨礙了正常的批評和鑒賞,對詞的創(chuàng)作和理論都是不利的。他們雖然反對浙派的形式主義作風,卻又推崇辭藻華麗而思想貧乏的溫庭筠、周邦彥等人,并未超出格律派的思想局限。在這樣的理論指導下,當時產生了晦澀難懂,實際空洞無聊的詞風。
常州詞派批評家的失誤,是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教訓。后來,它的繼承者譚獻、陳廷焯等人,對張惠言等人的錯誤,也有所認識,并做了批判和矯正。
上一篇:帶枷起舞難煞人
下一篇:康有為尊孔保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