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鵝湖》編導是誰?
《天鵝湖》被譽為古典芭蕾中的經典之作,它幾乎成了芭蕾的同義語?!短禊Z湖》的誕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然而一百多年前那部最早的《天鵝湖》以災難性的失敗而告終,原因是那位名叫溫澤爾·雷辛格的芭蕾大師所編的舞實在太糟糕。那么是誰使這個“丑小鴨”變成了“小天鵝”,使這部失敗之作死而回生呢?許多人認為是彼季帕,而很少提到或根本不提列夫·伊萬諾夫。
1894年2月17日,在圣彼得堡的馬林斯基劇院舉行的紀念柴科夫斯基音樂會上,《天鵝湖》第二幕首次與觀眾見面。這是伊萬諾夫編排出來的。后來在重新編排《天鵝湖》全劇的時候,伊萬諾夫又編排了第四幕。今天,當我們在欣賞《天鵝湖》的時候,最精彩的是第二幕和第四幕,第二幕還經常被作為“折子戲”單獨不演。被稱為《天鵝湖》的靈魂。假如沒有伊萬諾夫的第二幕,《天鵝湖》恐怕還停留在“丑小鴨”的水平上。第二幕集中了全劇精彩的雙人舞和獨舞,充分表達了王子和奧杰塔之間純潔的愛情。伊萬諾夫以他杰出的音樂天賦領悟到柴科夫斯基樂曲之“魂”,同時又把它和芭蕾的動作水乳般的交融在一起。這種巧妙的結合使我們在欣賞的時候,產生了這樣一種感覺:那詩人一般動作似乎不是人為地編出來的,那動人的音樂好象不是譜寫出來的,而仿佛是舞臺上那一對情人“唱”出來的。一百多年來,人們喜愛、贊美《天鵝湖》,主要是由于第二幕所創造的詩情畫意般的意境所產生的感人效果,而很少有人提到彼季帕的第一幕和第三幕,因為彼季帕所編排的這兩幕主要是插舞和場面背景以及啞劇。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天鵝湖》的主要創作者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彼季帕,而真正使這部作品起死回生的伊萬諾夫的名子則排在他的后面。
如果說《天鵝湖》還“掛”上了伊萬諾夫的名子的話,那么古典芭蕾另一部經典之作《睡美人》連伊萬諾夫的名也沒有“掛”上。實際上,伊萬諾夫參加了《睡美人》的創作,而且最精彩的“夢中”一場完全出自他一人之手。
1892年,在古典芭蕾“三大名作”之一的《胡桃夾子》創作過程中,彼季帕突然病倒,伊萬諾夫終于獲得創作一臺芭蕾舞劇的機會。按說《胡桃夾子》完全是伊萬諾夫、柴科夫斯基倆人合作的成果,可是,令人遺憾的是《胡桃夾子》的創作者也加上了彼季帕的大名。
上一篇:《大明歷》的控拆
下一篇:《富春山居圖》何時能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