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六年 (1781年),甘肅、青海地區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和撒拉族人民在蘇四十三等人領導下,舉行了反清起義。
原來,這一地區的伊斯蘭教各處教長的勢力不斷擴大,逐漸發展成為 “門宦” 地主。他們依借天課、地租對教民進行殘酷剝削,使教長與教民的宗教地位的差別轉化成為地主與農民的階級對立。在階級矛盾非常尖銳情況下,乾隆二十六年 (1761年)甘肅安定 (今定西縣) 人馬明心另創新教,反對老教的 “門宦”制度,深得回族、撒拉族貧苦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新教的迅速傳布,引起了老教地主的反對。清統治者維護 “門宦” 地主利益,極力壓制新教。乾隆四十六年 (1781年) 三月,循化地區撒拉族中的新教和老教發生沖突,新教首領蘇四十三等人率領群眾進攻老教各莊,殺死老教戶長韓三十八等人。
清朝總督勒爾謹急調大兵圍剿,把新教頭領馬明心逮捕下獄。蘇四十三遂領導新教群眾舉行反清起義,回族人民熱烈響應,紛紛參加。蘇四十三帶2000人迅速攻打河州 (甘肅臨夏),又攻打蘭州,占領蘭州西關。清統治者殺掉馬明心,并發京師健銳、火器營兵3000,命大將軍阿桂和李侍堯前往鎮壓。又調藏兵、蒙古兵和武裝舊教徒對義軍圍剿。但義軍據守蘭州城西南華林山區有利地形,以2000人抗擊萬余進剿之敵,使清軍屢遭失敗,清朝將總督勒爾謹撤職查辦。阿桂、李侍堯用湮井填溝、移柵筑垣、斷路絕水等辦法,步步進逼。六月初,清軍攻占華林山,蘇四十三被殺。其余義軍退守華林寺,英勇抗擊,清軍放火燒寺,義軍全部犧牲,無一投降。
上一篇:《編纂《賦役全書》》清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蘇州商貿通中外》清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