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緩適度
一種處世謀略方法。語源于明代隱士洪應明的《萊根譚》一書。洪氏曰:“事有急之不白者寬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毋躁切以益其頑”。意即:世間有很多事情,你越是急著想弄明白越是糊涂,所以倒不如暫時放下不管,也許頭腦冷靜之后事情自然就弄明白了,千萬不可太急躁,以免增加情緒上緊張氣氛;同時世上有很多人,你指揮他他根本不愿服從,這時倒不如放下他不管,讓他自由發(fā)展,如此他自己也許會慢慢覺悟過來,千萬不能操之過急,以免更增加他的蠻橫和固執(zhí)。孔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可見每個人不論作任何事都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就會產生相反的結果。說到“寬之或自明”的道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體會出。例如你的一件什么東西找不到了,你可能翻箱倒柜拼命地找。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干脆不再找了,可能過些日子要找的東西自然地就出來啦! 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其實世上類似的事情很多,時間是最好的見證者。
上一篇:忘戰(zhàn)
下一篇:惲代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