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文化的地位·獨秀一枝
法家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商君書·更法》)。所以法家思想清醒冷靜地反映和總結了戰國以來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趨勢,對中央集權的政治特點、組織結構及其運作機制有很細致、深入的分析。他們看到了政治權力的基礎在于暴力和財富,所以他們獎勵耕戰,以農致富,以戰求強。高度中央集權要求法的統一和穩定,并隨時而加以適當的修訂。監督法律的實施,必須實行嚴刑峻法,而且必須廢除世襲貴族的特權,實行“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的官吏選拔制度。法家的上述思想應該說是順應了戰國時代歷史發展的實際趨勢,是進步的。秦國以法家思想為治國方針,實施變法之后,國力迅速強盛,家給人足,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政治較為清明。后來秦始皇在法家思想的指導下統一列國實在是當時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滅六國,統一天下。秦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統一了度量衡,建立了高度集權的中央政府。所有這些措施在當時都有其歷史進步的意義。秦始皇希望自己的朝代能一世而傳至萬世,使天下永遠為羸姓的天下。然而秦王朝卻不幸短命。十五年之后就在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的浪潮中被推翻了。
如此龐大而又強盛的秦王朝竟在如此短促的時期內迅速地走向滅亡。其原因究竟何在? 這就是秦以后歷代思想家們熱烈討論的一個話題。
上一篇:第三代新儒家·漂泊與尋根
下一篇:儒雅風范—禮儀制度·雅是人類文明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