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復建設”的頑癥
重復建設長期以來是我國經濟建設中的一個頑癥,這一現實在我國經濟建設的過程中長期得不到糾正,形成不同部門、行業和地區間工業結構雷同,搞“大而全”、“小而全”。重復建設不僅造成了我國建設資金的臧大浪費,而且加劇了經濟結構不合理,造成大批生產能力閑置,嚴重制約了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據國家計委的調查,1990年我國棉紡織業企業增加到2098家,由于原料供應不足和市場供過于求,已有三分之一的生產能力被閑置。到1990年,彩電生產已共計引進166條彩電生產裝配線,生產廠家多達76家,生產能力達到2125萬臺,而實際市場年需要量為1000萬臺,所以目前有一半以上的生產能力得不到利用。又比如家用電冰箱,在“七五”期間有51家電冰箱廠先后從13個國家26個公司引進60多條生產線,共有電冰箱廠100多家,年生產能力達1600萬臺,而1991年計劃安排的年生產量只達550萬臺,開工率不及生能力的三分之一,其它如洗衣機、汽車、乙烯、聚酯、原油加工、空調器、織材加工等,重復建設已十分嚴重,大量生產能力得不到利用,有的形成一輪又一輪重復建設熱,一些單位與地區蜂擁而起,盲目建設、重復建設的熱情高,“大而全”、“小而全”格局的長期存在是我國經濟建設與經濟發展深層的基本的構架,嚴重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破壞了社會化大生產客觀上要求的分工與協作,使各地區國民經濟的發展不能相互依持,共同發展。這一現狀也嚴重造成了我國經濟發展經濟效益差、產業結構不合理等深層病癥,成為我們當前經濟改革的一大難題。要避免重復生產和重復建設,對生產能力超出市場要求或原材料供應不足的產品,就必須堅決制止其盲目建設,同時,加強行業規劃和行業管理,強化行業和部門統籌安排生產和發展的功能,實行按國家的產業政策、不同產業的地區布局和經濟規模實行宏觀調節,嚴格執行固定資產投資方向稅和項目投資許可證制度,建立和健全各級投資決策責任制,以杜絕任何形成的“條子工程”和“首長項目”。從根本上來說,我們必須建立一種合理、有效的投資機制。
上一篇:“游擊中心論”與格瓦拉的悲劇
下一篇:《大教學論》被埋沒二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