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文化·長城關塞與燕趙古跡·歷代皇陵
燕趙區域的文物古跡,除帝王都成宮殿外,便是帝王陵墓了。歷代帝王陵墓之中,當首推金代皇陵,其次為明皇陵和清皇陵。
北宋末年,女真族勃興于東北,1149年占領燕京,1153年改燕京為中都,確立為首都。金統治者為了鞏固皇權,樹立皇族在民間的正統地位,決定將皇家先祖墳墓遷往北京,建立皇家陵園。
金代皇陵位于北京房山區龍門口村至車廠村的九龍山一帶。九龍山主峰俗稱皇陵尖,又稱主龍脈,以主峰向下分布有九條山脊,伸向平川。據《大金國志》載,當年海陵王“令司天臺卜地于燕山之四周,歲余,方得良鄉西五十里大洪谷曰龍城寺,峰巒秀出,林木隱映,真筑陵之處。遂遷祖宗于此。”又據《金史·海陵王紀》載,“貞元三年(1155)三月,命以大房山云峰寺為山陵,建行宮其麓。”正隆元年(1156)十月,“葬始祖以下十帝于大房山”。以山陵禮成,群臣稱賀。
大房山金代皇陵,先后有十七個帝王和諸王埋葬于此。到明天啟年間,滿族(即原女真族)再次興起于中國東北,建立后金政權,軍事上威脅著明朝的統治。明朝統治者錯誤地認為,掘其祖墳,便可斷其生機,遂派兵搗毀了金代房山陵墓,使僅剩殘垣斷壁。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遺址幾乎淹沒無存。1986年開始調查,在龍門口村山坡上發現一石碑,高約二米、寬約一米,上刻“睿宗文武簡肅皇帝之陵”十個大字。睿宗是金世宗的父親,其陵為景陵。另外,此處還發現一段保持原貌的道路,東西寬五點四米,南北殘存三余米,專家推測,這是當年拾階而上直通主陵的神道。調查中還見到雕刻精細的石欄板、臺階條石、龍頭滴水、刻花石柱等大殿建筑基礎構件,和龍虎文瓦當、綠琉璃瓦等殿頂用構件,以及石牌樓構件、石像生等神道設施殘件。從文字記載與實地勘察可以確認,金代皇陵設施齊全,氣勢宏偉,與歷代皇陵相比較毫不遜色。
明代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朱元璋的陵墓“孝陵”位于江蘇南京市紫金山。孝陵的建筑結構,改變了漢唐以來的皇陵特點,首先取消了陵園內外二重城的結構,實行了三進院的布局,主建筑貫穿于南北中軸線上;其次,封土前建方城,城上高矗明樓,樓后封土由覆斗式變為圓形,稱為寶城或寶頂。
明代第三個皇帝成祖朱棣定都北京,永樂七年(1409)在北京昌平天壽山南麓選址建陵,有明一代,在此建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墓。即成祖朱棣的長陵、仁宗朱高熾的獻陵、宣宗朱瞻基的景陵、英宗朱祁鎮的裕陵、憲宗朱見深的茂陵、孝宗朱祐樘的泰陵、武宗朱厚明的康陵、世宗朱厚熜的永陵、穆宗朱載垕的昭陵、神宗朱翊鈞的定陵、光宗朱常洛的慶陵、熹宗朱由檢的德陵、思宗朱由檢的思陵。明十三陵占地四十余平方公里,整個陵區大體由陵道和陵園兩部分組成。
陵道古稱神道或神路,十三陵神道長七公里。神道之南為石碑坊,北行一公里為大紅門,一垣三洞式,兩側豎立下馬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進大紅門便是神道,北行有大碑樓,樓碑高三丈余,銘曰“大明長陵神功圣德碑”,備述成祖一生功業;碑陰刻有清乾隆皇帝《哀明陵三十韻》,碑樓四角各豎漢白玉石華表一座。再北行,有石人、石獸屹立路旁。再北行經龍鳳門、七孔橋,直達長陵。長陵居十三陵之首,建筑最為宏偉壯觀。
明代諸帝在位時間長短不一,財政狀況各異,因此各陵規模也不相同,然其規制基本相同。每陵自成一獨立建筑群,外面繞以紅墻,前部呈長方形院落,后面為圓形寶城。其中的主要建筑依次為陵門、碑亭、裬恩門、裬恩殿。碑亭內豎無字碑,裬恩殿是地表中心建筑。裬恩殿后有牌樓,石五供(石香爐一個,石燭臺兩個,石花瓶兩個)。再往后是寶城,寶城外墻砌磚,內填黃土,上建明樓,樓內豎石碑,上刻皇帝謚號。寶城下便是墓主人。
1956至1958年間,中國科學院考古所主持發掘了定陵,使我們得以觀察明皇陵的地下結構。定陵地宮由前、中、后殿和左、右配殿組成,皆由漢白玉、花斑石砌筑,各殿有券門相通。中殿設三座漢白玉雕寶座,一座雕龍、兩座雕鳳。寶座前擺放三盞長明燈和石五供,長明燈系龍紋青花大瓷缸。后殿和左、右配殿都設石棺床,其中后殿最大,長三十米,寬九米,高九點五米,棺床上擺放著三個朱漆棺槨,神宗朱翊鈞居中,孝端、孝靖兩皇后分居左右。定陵出土隨葬文物二十余類,近三千件,另有大量金、銀、玉、瓷及絲織品,極富考古價值。明十三陵是北京地區重要的古建筑群,是歷代帝王陵墓保存最完善者,并已成為北京最著名的旅游景點之一。
清代皇陵有四處,遼寧省新賓縣葬有努爾哈赤的先祖;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墓則在遼寧省沈陽市;另外兩處都在燕趙大地,一為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之清東陵,一為河北省易縣之清西陵。
清東陵距北京一百多公里,是以順治皇帝的孝陵為中心的清代皇陵。其建筑規制與明陵相似,時有帝后分別建陵是其特點。孝陵東側建有順治皇后的孝東陵,康熙皇帝的景陵和景妃陵、雙妃陵,同治皇帝的惠陵和惠妃陵,順治皇帝母親的昭西陵。孝陵西側有乾隆皇帝的裕陵和裕妃陵,咸豐皇帝的定陵和定東陵、定妃陵。清東陵葬有五帝、十五后,及妃、嬪、福晉、格格等一百五十余人。
清東陵地面建筑全仿明制,陵區總門戶是大紅門,門前高矗一座石牌坊,漢白玉質料,五間六柱十一樓;大紅門前豎“官員人等到此下馬”石牌。門內為神道,北行有大碑樓,內豎兩通神功圣德碑,用滿漢兩種文字記敘順治皇帝一生的業績;再北行,石像生峙立神道兩側;神道上建有石橋。神道最北端建有各種附屬建筑,如小碑亭、省牲亭、神廚庫、玉帶橋等。東陵每座皇帝陵前的神路兩側,都立有石像生,只是數量不等,孝陵規模最大,共有石像生十八對,數量最多。
神道直通隆恩門。門內聳立隆恩殿,這里是陵墓地表主建筑,殿內供奉帝后牌位,在此舉行祭奠儀式。隆恩殿后是一垣三洞琉璃花門,兩側有圍墻連接,筑成方城。方城上的前部建明樓,樓內立石碑一通,以滿、漢、蒙三種文字鐫刻皇帝的廟號和謚號。明樓之后是寶城,寶城正中壘筑圓形封土,稱之為寶頂,下面是地宮。
清皇陵地宮平面圖呈長方形,由墓道、石門、明堂、穿堂、金堂組成,金堂內設石棺床,上面放置帝后、嬪妃等墓主人的棺槨。清皇陵地宮的規模不及明定陵,然地宮內石刻藝術遠勝明代定陵。
清西陵在北京西南方向,河北省易縣境內。雍正皇帝在位期間,為了突顯個人的政治地位,不愿將自己的陵墓排在列祖列宗之后,便另辟陵區,遂選址建陵于易縣,并示意后代子孫跟隨自己也葬在此處,于是形成清西陵。然而雍正以后諸帝,并未完全按他的意志行事,或葬東陵、或葬西陵。
清西陵以雍正泰陵為中心。泰陵西南有嘉慶皇帝的昌陵,道光皇帝的慕陵;泰陵東南是光緒皇帝的崇陵,前后有四位皇帝,九位皇后,二十七個妃子及六座親王公主陵寢,其規模遠不及清東陵。
清朝末年,政治腐敗,列強入侵,加之民初軍閥戰亂,且清陵埋藏較淺,因此屢遭盜匪劫掠,幾乎沒有一座完整墓地保存至今。最嚴重者是1928年,軍閥孫殿英動用軍隊,炸開乾隆裕陵、慈禧定東陵地宮,將大量珍貴文物、金銀珠寶洗劫一空。所幸西陵易縣地方民風淳樸,陵區古松巨柏保留至今,為陵區景色增加無限古樸凝重氣氛。
上一篇:滇云文化·云南的教育·南詔大理的教育
下一篇:安徽文化·十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觀·歷史名人的祠墓與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