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文化·甘肅的藏傳佛教·隆重的寺院法會
法會是藏傳佛教寺院所舉行的法事活動,是藏傳佛教文化的具體表現。藏傳佛教寺院的主要法會活動大體相同,只是因教派的不同與寺院的大小而存在一些差異。
拉卜楞寺每年有七次規模較大的法會,其中以正月祈愿法會和四月的娘乃節、七月敦白日札法會最為隆重,影響最廣,規模最大。
(1) 正月“毛蘭姆”祈愿法會
這是拉卜楞寺第二世嘉木樣季麥旺吾時仿拉薩祈愿法會而興辦的,從正月初三晚開始,到十七日止。主要活動內容有以下幾項:①大經堂每天舉行六次誦經。第一次稱“曉會”,即“曉尕措”,拂曉至日出誦經;第二次為晨會辯論(即“松卻”),辯論及格者將獲得學位;第三次為“午時會”(即“貢洛措”),在大經堂分配酥油、齋粥等;第四次名“毛蘭姆”(祈愿),全寺僧侶念經祝愿佛事興旺,天下太平;第五次是“晚茶會”(即“貢加措”);第六次名為“晚辯論會”(即“貢甲丹木加”),合格者即授予學位。②正月初八“祝生節”,將牲畜獻與財神(北天王),在圖丹頗章院舉行。③正月十三日曬佛節,又稱“亮佛”。拉卜楞寺曬佛為釋迦牟尼佛、彌勒佛、宗喀巴,佛像寬十二丈,長三十丈,將要曬的佛像抬到河南蒙旗親王府前南山麓,舉行曬佛儀式,沿途誦經,虔誠莊重。當佛像在曬佛臺擺好后,僧人信徒均念沐浴經,頌贊佛陀功德。④正月十四“恰木欽”,意為法舞或大跳。在大經堂前廣場中進行,有約三十人跳舞,伴奏二十余人。內容為鎮服妖魔、驅逐鬼怪、預祝一年平安吉祥。此次法會,不僅舞蹈作樂者,就是觀看者都能得到福祐,死后可免恐懼。⑤正月十五晚的“酥油花供燈會”。制作酥油花,并在各架酥油花前供上燈火,酥油花爭奇斗艷,燈火輝煌,極其壯觀。⑥正月十六日“轉香巴”即轉彌勒。僧人抬著彌勒佛從大經堂開始,繞寺一周,表示釋迦牟尼佛五千年教法當有五佛(拘留孫佛、拘那舍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治世。
正月祈愿大會的目的在于紀念釋迦牟尼征服外道的成功,使佛法得以弘場。
(2) 二月法會
二月法會藏語名為“尼貝措卻”,二月四日至八日進行。主要活動是二月初五的“良辰會”。二月初五系第一世嘉木樣大師圓寂日,各經堂、佛殿、僧舍屋頂都點燃酥油燈,以示紀念。二月初八日為“色日昌”(即“亮寶”),約三百盛裝的僧人,各持珍品一件如象牙、珊瑚、瑪瑙等,從大經堂出發,繞寺一周,作為對神的獻禮。
(3)時輪金剛法會
時輪金剛法會每年三月十五日舉行。這一天是釋迦牟尼成佛后講授時輪金剛本源之日,由時輪學院主辦。
(4) 娘乃節
娘乃節又名“四月會”。拉卜楞地區的“娘乃節”是既隆重又歡樂的典型節日。“娘乃”為“閉齋”之意,在四月十五日舉行。傳說四月十五日是釋迦牟尼降生、成道、圓寂之日,這一天對于佛教信徒來說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傳說此日不論僧俗,做一件善事等于平時三億件,念一遍六字真言,等于平時念三億遍,所以虔誠的信徒們凌晨就紛紛聚集寺院周圍,進行緊張的轉經輪活動,他們左手搖動小經輪,右手轉動經輪房的大經輪,口中念著六字真言,進行虔誠的禮佛活動。
(5) 七月法會
七月法會系宗喀巴弟子加洋卻杰首創,以紀念護法神和法王。會期為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十五日,每日除七次誦經外,主要活動還有六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的宗教辯論會,七月初八的“米拉勸法會”,這一天中午演出藏戲,即圣僧米拉日巴勸化獵夫保多吉的故事。
(6) 禳災法會
禳災法會每年九月二十九日由喜金剛學院舉辦,舉行大規模的法舞,是一年中最豐富多彩的跳神舞會。
(7) 燃燈節
燃燈節是每年十月二十五日為紀念宗喀巴圓寂而舉行的法會及有關活動。由于第二世嘉木樣大師十月二十九日圓寂,拉卜楞寺的燃燈節為三天。十月二十五日各經堂、佛殿全部開放,擺置供物。
拉卜楞寺的法會既是對佛法的弘揚,也是甘南藏族人民民風習俗的體現,這些隆重的法會,饒有趣味,蘊有豐富的宗教文化內涵。
上一篇:三秦文化·玉器青銅器陶器瓷器·陶器
下一篇:臺灣文化·臺灣土著民族及其民情風俗·雅美人的獨木舟和招魚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