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戰爭發財的人
貨幣本身并不骯臟,問題是用骯臟的手取得貨幣。帶血跡的美元就是用戰爭之手取得的臟物。美國借第一次世界大戰大發橫財,都帶有軍事訂貨的污跡。正如列寧《給美國工人的信》中所說的:“每一塊美元都有血跡,都有1,000萬死者和2,000萬傷者……所灑下的鮮血。”
帝國主義國家間為重新分割世界而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浩劫。這次給人類帶來空前災難的戰爭,卻成了美帝國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機。戰爭開始后,美國統治階級盤算著從戰爭中大撈一把,趁機擴張自己的勢力。起初,它狡猾地采取坐山觀虎斗的“中立政策”,充當交戰雙方的“兵工廠”,大做軍火買賣。到1917年4月,為了分享戰勝國的利益和擊敗未來發展中最危險的競爭對手德國,美國加入協約國方面參戰。
戰時,歐洲交戰國對軍需物資的大量需求,以及它們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量的減弱,給美國擴大工農業生產和商品的輸出造成了大好的機會。1914—1918年大戰期間,美國加工工業生產增長了32%。但是,戰時工業生產的發展具極大的片面性。軍火、汽車、造船、冶金、化學等與軍需有關的部門飛速增長,日用品生產(紡織、皮革、造紙)和建筑業則大大縮減。農業生產,特別是小麥生產,得到空前發展。1915年,小麥產量達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美國歷史上的最高紀錄(10億蒲式爾,合2,722萬噸),比1913年產量增加1/3。戰爭的四年里,小麥每年平均輸出量(375萬噸)比戰前四年年平均輸出量增加了一倍半以上。
隨著戰時生產高漲,生產集中和壟斷化程度都有很大發展。加工工業生產中年產值在100萬美元以上的大企業,在1914年有3,819家,1919年增長到10413家。這些企業集中了加工工業全部工人的57%,總產值的68%。
壟斷資本家利用戰時的有利時機,直接利用國家政權來賺取更多的壟斷利潤。首先,國家以調節經濟的名義又建立一系列國家經濟機關。這些機構都由壟斷組織的代表所把持,成為他們加強壟斷的便利工具。例如,1917年7月成立的戰時工業局,是統制全國工業的中央機關。它通過各種機構,把調撥原料,燃料和勞動力,分配國家訂貨,制定價格等全部事務掌握起來。該局由摩根系統的經紀人巴魯克任主席。局中的其他負責職務也都由華爾街的老板和他們的代理人擔任。他們通過操縱戰時工業局作威作福,極力擴大壟斷組織的收入。其次,實行一部分企業國有化,或者國家投資興建工廠交給壟斷組織經營。例如,1917年實行鐵道國營,政府按國營鐵道公司在戰前的年平均利潤支付公司利潤。在國營期間,政府花費了近9億美元的經營費用,各鐵道資本家坐享大量利潤收入。此外,政府采取國家訂貨,給予補助金和貨款等幫助壟斷組織的措施。通過軍事訂貨,國庫資金源源流入資本家腰包,同時壟斷資本家還可以“國防”和“民族利益”為借口,加強對工人階級的剝削。
壟斷資本家在政府幫助下大發戰爭橫財。戰時,公司利潤一般在25%以上,有的甚至高達500%或更多。美國從來沒有象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賺錢的好光景,各領域都產生了百萬富翁。
與百萬富翁相對照的是人民生活的惡化。壟斷資本家經常借口軍事需要而延長工作日,凍結工資。實行軍事勞役制,取消罷工權利。政府為了維持巨額軍費支出和籌措給協約國的貸款,急劇增加賦稅和發行公債。1914年美國平均每人負擔稅額為3.84美元,戰時逐年增加,到1920年達51美元。戰時發行五次公債,總計214億美元。沉重的賦稅和國債負擔,最終都壓在工農大眾身上。戰時工人的實際工資降低了1/4以上。
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在國外勢力有很大擴張。1919年,美國的國外投資額達70億美元,借給協約國的戰債約100億美元。全世界有20個國家欠美國的債,連最富有的英國也欠下了美國44億美元的債款。美國從債務國變成債權國。它把世界黃金儲備的40%(近45億美元)掌握自己手里,加強了對資本主義世界金融控制的地位。戰爭結束時,整個世界的對外貿易額縮減到戰前的60%,而美國的對外貿易出口總值則增加了兩倍,進口增加了80%,戰時出超累計116億美元。商船隊急劇擴大,戰時它的商船總噸數增加了10倍,由107萬噸增至1,108萬噸。艦隊和海軍力量也大大增強。這為美國謀取世界霸權打下了軍事實力基礎。戰爭的結果,美國成為整個拉丁美洲最有勢力的統治者和最大的剝削者。
美國借第一次世界大戰發橫財的結果,為我們留下歷史的啟示:“在強盜分贓戰爭方面,資本主義一般規律是:誰最富最強,誰就發財最多,掠奪最多;誰最弱,誰就被掠奪、蹂躪、壓榨和扼殺。”(列寧語)
上一篇:霸業來自實力
下一篇:韓干的《照夜白圖》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