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蘇北之旅·南通·江海銘記張嗇公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世居通州金沙場三姓街的鄉下,后遷居西亭,僑居海門縣常樂鎮。
張謇父親是個營賣麥芽糖的小商,送張謇讀書,只圖他會給家里記個帳。張謇自幼聰穎心高,老是向父親討錢買做文章的紙。父親不相信兒子能做文章,找到私塾先生要他當面考考兒子。先生出上聯:“人騎白馬門前過”,張謇隨即對出下聯:“我踏金鰲海上來”。父親見兒子果真不凡,便竭力供他求學。后來張謇進了京城在袁世凱門下,隨袁世凱到日本考察過經濟。不久張謇父親病重,對來探望他的私塾先生說:“近來家室不安,東一聲,西一響的,看來我活不長久了。”私塾先生說:“上復東翁啊,這就是魁星踢斗的響聲,尊府魁星出現,今年少爺定大魁天下了。”不久張謇父親病故。后來張謇果然歷盡艱辛于四十一歲那年(1894)中魁。張謇成為實業家以后,他辦的紗廠產品商標圖案,就是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魁星立于鰲頭踢斗,既銘少年壯志,又念父親和私塾先生的厚望。
張謇中狀元后,任翰林修撰。同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王朝的腐敗無能和慈禧的專權誤國,使張謇毅然棄官還鄉,在南通興辦實業,力圖“實業救國”。1895年即開始籌辦大生紗廠,以后又陸續創辦了電廠、油廠、冶廠、墾牧公司、輪船公司等企業。1902年,中國第一所師范學校——通州師范學校誕生;1905年,中國第一座博物館——南通博物苑問世。不久,又有幼稚園、小學、中學、女師及農、醫、蠶、商、紡織等十余所職業學校開辦。此外,他還創辦有盲啞學校、伶工學校、圖書館、氣象臺、劇場、醫院、公園、女工傳習所等眾多事業單位。辛亥革命后,他應孫中山先生之邀,出任臨時政府實業部長。袁世凱任大總統時,他出任農商總長。袁竊國稱帝,他返歸故里繼續“實業救國”。張謇使南通成為蘇北沿海文化經濟中心,也給中國民族工業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毛澤東曾說,中國的民族工業有三個人不能忘記,其中之一就是張謇。
張謇排行第四,南通人親切地稱他為張嗇公、張四先生。1926年張謇逝世后,人們將其葬于他1923年所建之住所嗇園,稱嗇公墓。園內立張謇銅像,六十年代中期被毀,1985年重鑄。近年改稱南郊公園,并陸續增建饗堂、石坊、八角亭等構筑,并辟有牡丹園、芍藥園、月季園等。
和張謇輝煌的實績一同遺留至今的,還有許多關于他的傳說。有一則說,張謇當年辦的紗廠,按數序命名,有一、二、三、八,卻沒有四、五、六、七。其中的緣由得從張謇回南通說起。那年,他剛回鄉,就突然接到慈禧旨意,要他于一年之內在南通建起八座工廠。這是根本辦不到的,但太后之命又違抗不得。他左思右想,終于想出一條巧計。一年期滿欽差來驗收工廠時,他陪欽差先到西郊唐家閘看一廠,隨后又到遠在200多里外的東郊啟東看二廠,接著再趕百把里路到海門看三廠。那時交通不便,看完三廠,欽差再也不想動了,就說:“其他廠不看了,最后再看個八廠吧。”八廠就在狼山腳下。張謇領他看完,順利交了差。原來他故意把一、二、三廠建在不同方向,相互隔得遠遠的,這次果然收到了預期效果。又一則說,張謇辦了廠,需要會計,有個留美學生來應聘,張謇請他吃早點,濃茶就芝麻燒餅。吃完早點,張謇見衣襟上有幾粒芝麻,揀起放進嘴里,那個留學生卻站起來抖掉衣服上的芝麻。張謇見此,當即婉言道:“聘用的事以后再說吧。”以后當然沒有聘用他:對點滴財物不懂珍惜,豈能理好大財!
上一篇:蒙蒙巴蜀雨·長江三峽之旅·云陽張飛廟·江上風清真勝境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贛西贛南之旅·修水·江西詩派與黃庭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