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文化·東北大地的古代文明·宏偉的秦漢宮殿建筑遺址—碣石宮
碣石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地方。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在東北也和中原一樣設立郡縣進行統治。為了加強其政令的推行,始皇帝曾五次到全國各地巡幸。史載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始皇之碣石”。到了漢代,漢武帝于元封元年(前110)“行自泰山;復東巡海上至碣石?!庇捎跉v史的變遷,秦皇漢武巡幸的碣石究竟為今天何地,一直沒有定論。1982年文物工作者在距山海關外十五公里的遼寧省綏中縣“姜女墳”的礁巖附近海岸上發現了秦漢宮殿建筑遺址群,從而證實史書記載的碣石就是指這一組聳立于海中、民間傳說為“姜女墳”的自然礁石。
文物工作者在姜女墳附近十四平方公里的沿海區域內發現六處秦漢遺址,經過考古發掘,發現了秦漢時期龐大的宮殿性建筑群。它的布局從止錨灣到金山嘴連成東北至西南走向的一線,恰和海岸線相平行。石碑地宮殿主體建筑群面對海中的“姜女墳”礁石,左右的黑山頭龍門石與止錨灣紅石崖如宮殿兩翼配置的“雙闕”,在這里遠眺,直可把遼東半島與膠東半島環抱的海域連成一片。從“姜女墳”的地理位置、外觀形狀與史籍所記載的碣石相同,再從建筑遺址的規模,出土的文物來看,石碑地這一占地十五萬平方米的大建筑基址,很可能就是秦始皇東巡時駐蹕的行宮。黑山頭建筑群可能是漢武帝東巡碣石時的望海臺,也就是唐代文獻中提到的漢武臺。
石碑地遺址在萬家鎮墻子里村的海岸邊一處崗地上,在遺址內發現一些大小不同的夯土臺墓,其分布以在崗地南邊近海處的方形夯土臺為中心,分東西兩行向北排列。方形夯土臺正對著海中“姜女墳”礁石,是這組建筑群址中的高臺主體建筑址。臺基南側邊長四十米,臺高八米,有一半在現地表以下。臺基是用黃粘土層層夯筑而成的,從斷層上可看出幾個處于不同高度的房址,至少分三級,每級高差0.5米左右,形成階梯形建筑。經過大規模的鉆探,發現地下分布著類似圍墻的夯土臺基,夯土基作長條狀延伸,其中一道現存長度三百一十米。此外還發現一段寬一點一米用土坯砌筑的墻。遺址內發現了直徑長達五十二厘米的夔形大瓦當和其他磚瓦建筑構件,成排的礎石直徑均在五十至六十厘米,可見這是一個經過精心設計施工的臨海階梯式大型建筑群。
黑山頭建筑遺址位于石碑地西兩公里的岸邊突起的海岬上?,F存遺址東西長四十五米,南北寬二十五米,遺址堆積存高一米余,夯筑土臺堅實。從清理的遺跡來看,主體建筑為結構復雜的多層建筑,可分為三組十個或曲尺形、或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建筑單元。在臺基北部邊緣是一條東西長四十五米,寬一點一至一點五米的夯土帶,大約是走廊遺跡。在這個遺址中,露出現地表的建筑址上有成排的柱礎石、陶井窖、水管溝和大面積的瓦礫、紅燒土。出土的建筑構件都比較大,板瓦長六十厘米,寬四十七厘米,厚一點五厘米,筒瓦帶云紋半瓦當長五十六厘米,直徑二十厘米,有長一百二十九厘米,寬三十厘米,高十七厘米,壁厚三厘米,一面飾連續菱形紋的空心磚,和六十三塊長五十至八十厘米大型礫石的柱礎石。從遺址中出土的大量紅燒土塊以及有些被燒得變了色的瓦的形狀來推測,黑山頭這組宏偉的多級高臺建筑群可能是被一場大火所吞噬。
止錨灣、瓦子地、周家南山、大金絲屯四處遺址與石碑地、黑山頭遺址年代相當,文化內涵也很相似,共同構成碣石宮秦漢建筑群體。這些遺物與咸陽、臨潼出土的秦漢建筑古樸雄偉的建筑風格相同或相似,說明它完全是中原文化在東北留下了一處重要歷史遺跡。
上一篇:江西文化·巧奪天工,人間瑰寶—景德鎮瓷器文化·宋代青白瓷
下一篇:臺灣文化·臺灣土著民族及其民情風俗·宗教迷信和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