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志未酬作鬼雄
公元684年(武后光宅元年)秋,隨徐敬業在揚州起兵的大詩人駱賓王寫了篇痛快淋漓的討武檄文——《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據說武則天讀到此文時,不僅沒有因文中的惡意攻訐而龍顏大怒,反而悔失良才,責備宰相不用此人。看來駱賓王的文才和魄力確實令一代女皇折服了。
縱觀駱賓王的一生,文才出眾,志向遠大。作為初唐文壇的重要一員,曾和王勃、楊炯、盧照鄰“以文章齊名天下”,號稱“初唐四杰”。他天資聰穎、七歲能詩,所作詩文無論內容還是形式,基本摒棄了齊梁陋習,為初唐文壇吹進了一股改革的新風。大詩人杜甫曾稱譽他和王、楊、盧的詩文如“不廢江河”萬古長流。
駱賓王曾“自謂身負管樂之資,志懷周召之業”(《自敘狀》)。他一生抱負遠大,汲汲于官場事功,曾多次從軍邊塞,希求“雪漢恥”、“報明君”,為國建功立業。聞一多先生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閑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聞一多全集·宮體詩的自贖》),這話正道出了駱賓王的本性:俠骨錚錚,倜儻灑脫,敢說敢為。在武后專制的時代,他多次“上疏言事”,揭露弊政,為國獻計獻策,對武后臨朝和諸武專權、剪除異己極為不滿,為此受到權奸們的誹謗、排擠。儀鳳三年(678),詩人在入朝作侍御史時,就是因為“數上章疏諷諫”,觸犯了權貴,結果被誣下獄,險些丟了性命。最后從朝官一下子貶為臨海小丞,“鞅鞅不得志”。詩人一身正氣,敢于冒犯權奸,因而不為武氏集團所容,終其一生,懷才不遇,命運蹇澀,長期沉淪下僚,過著飄泊不定的生活。從軍多年,也只是在軍閥幕下作參軍、錄事之類品位極低的小吏,宏愿大志根本無從實現。誠如清人陳熙晉總結的“臨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淪。始以貢疏被愆,繼因草檄亡命,播遷陵谷,晦匿姓名。狙擊一朝,鴻冥萬古”(《駱臨海集箋注》卷五)。
駱賓王最后隨徐敬業起兵反武,固然與“心存故國,不忘舊君”的封建正統思想有關,但聯系駱的個人遭遇和個性,可以肯定:長期佗傺失意,被排斥在武氏政治圈外,個人價值不得實現,正是他走向反抗的根源。駱以驚天的壯舉結束了自己的政治和文學生命,而他的悲局,對唐代文壇來說,因 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逝去而失去了更多光彩熠熠的詩章。
上一篇:增田明美痛苦地倒下了
下一篇:子不教,父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