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縣東南)人。公元177年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里。當時正值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田園荒蕪,為了謀生,少年呂蒙便隨母南渡長江,依姐夫鄧當生活。鄧當是孫策部下的戰將,呂蒙十五、六歲時曾偷偷地跟著鄧當作戰,得到了孫策的賞識和重用。孫策死后,他又在孫權手下為將,先后參加討丹陽、征黃祖、破赤壁的作戰,因屢建功勛,晉升為橫野中郎將,也是東
吳繼周瑜、魯肅之后的第三任統帥。在以士家大族為核心的東吳政權中,象呂蒙這種從平民崛起的顯貴,是有其獨特的成長道路的。
中年奮讀 大長才略
由于家境貧寒,呂蒙從小沒有機會讀書,識字不多。他帶兵鎮守一方,每向孫權報告軍情,只能口述,不能筆寫。由于文化低、知識少,打起仗來,常常勇敢有余,謀略不足,孫權評價他是 “不辭劇易,果敢有膽而已”①。
赤壁之戰中,益州劉璋的部將襲肅率部向東吳投誠。周瑜上書孫權,建議把襲肅所部編歸呂蒙指揮。呂蒙不同意,他認為: 襲肅仰慕孫權聲望而來,是很有膽識的行動,按道理應給他增加軍隊,絕不應當奪其兵權。孫權覺得很對,感到呂蒙是一個很有政治見解的將領,因此打算對他加以深造和提高。
有一次,孫權鄭重地向呂蒙建議說: “你現在掌管不少軍隊,光靠勇敢是不行的,要認真讀點書,才能增加知識,開通思路,增長才能。”呂蒙不以為然地說: “軍中 事務如此繁忙,哪有時間坐下來讀書呢! ”孫權耐心地勸告呂蒙道: “我并不是要求你攻讀經書成為一個博士,只是希望你能通過讀書了解一些往事。你說軍務忙,比我還忙嗎?我小時候讀過《詩經》、《書經》、《禮記》、《春秋》、《左傳》、《國語》,只是沒有讀過《易經》。統領大事以來,又讀了《史記》、《漢書》、《東觀漢記》等三史和各家的兵書,自己感到收獲很大。你很聰明,理解能力強,只要讀書就會有收獲,哪能借口軍務忙而不學習呢! ”接著,孫權又具體指導說: “你應該先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和三史。過去光武帝劉秀領兵作戰時,手不釋卷,現在曹操也自稱 ‘老而好學’,你為什么不能以他們為榜樣來鞭策自己呢? ”
孫權苦口婆心的勸導,使呂蒙很受感動,也很受教育。呂蒙從此發奮讀書,他抓緊點滴時間,孜孜不倦地攻讀,幾年之內,他讀的書據說比有些儒生還要多。其學識、才智,亦隨著讀書的進展而與日俱增。周瑜死后,魯肅代替周瑜駐守陸口(今湖北嘉魚縣西南),赴任途中路過呂蒙所在的尋陽(今湖北黃梅縣西南)軍營,順便拜訪,呂蒙設宴款待。在酒宴上,呂蒙問魯肅道: “魯將軍接受重任,與關羽為鄰,不知用何謀略以備不測? ”魯肅隨便回答說: “到時候見機行事吧。”呂蒙很嚴肅地說: “那怎么行呢?現在孫、劉兩方雖然聯盟,但是,關羽是個熊虎之將,又愛學習,讀《左傳》朗朗上口,但盛氣凌人,居心叵測,怎能不預定方略呢!依我之見,應當有公開和暗中的兩套策略。”接著,呂蒙為魯肅籌畫了五條對付關羽的計策。這使魯肅大吃一驚,越聽越高興,聽完后激動地拍著呂蒙的背部說: “子明,我原來以為你只有點武功昵,沒想到你現在已經學識淵博、才略出眾,再也不是原來的吳下阿蒙了! ”
這段史實早已成為“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①這一千古流傳的佳話。它有力地說明,一個指揮員的才智不是天生的,主要是靠后天的學習。這一學習有兩個途徑,一是從戰爭實踐中學習,一是從書本上學習。呂蒙出身行伍,拿今天的話來說,是個大老粗,實戰經驗雖然不少,但缺乏理論修養,有勇少謀。在孫權的勸導下,他中年奮起,刻苦讀書,結果大長了才略,變成了一個智勇雙全的將軍。這就告訴我們,認真讀書,對于有實踐經驗的將領來說,是提高指揮藝術的重要途徑,只要有決心和毅力,即使中年才發奮讀書也是不晚的。
兵不血刃 詐取零陵
呂蒙的才智,在吳蜀政權爭奪荊州的斗爭中得已顯露出來。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派諸葛瑾向劉備索取荊州,劉備以 “須得涼州”為由拒絕了。孫權便派出官吏強行接管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又被鎮守荊州的關羽趕走。于是,孫權決心以武力奪取荊州,特派呂蒙率兵兩萬去奪取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呂蒙奉命后,一邊進軍,一邊寫信給劉備的三郡太守,要他們迅速投降。長沙、桂陽兩郡太守迫于呂蒙的軍威,開城迎降。但是,零陵太守郝普卻堅守城池,拒絕招降。劉備得知東吳出兵,立即率領五萬人馬從益州東下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并派關羽率三萬人馬從江陵南下,奪回長沙、桂陽兩郡。孫權也不示弱,親自趕到陸口指揮,他命魯肅率兵一萬進占益陽,同時以騎兵飛報呂蒙,要他立即舍棄零陵,迅速沿湘江北上益陽,增援魯肅,迎戰關羽。
呂蒙接到命令后,見軍情十分緊迫,就決定次日早晨啟程北上。但是,他將孫權的命令收藏起來,秘而不宣,決心利用僅有的一個夜晚時間,把零陵拿下來。當天晚上,呂蒙召集部下大小將領舉行軍事會議,同時請鄧玄之也列席參加。鄧玄之是零陵太守郝普的老朋友,呂蒙路過衡陽時,特地請來準備說降郝普的。會議開始后,呂蒙煞有介事地向諸將部署次晨如何攻城。然后,他對鄧玄之說: “郝普大概聽說了不少忠烈、義氣的故事,也想仿效,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可惜他不了解情況,沒有認清當前的時勢。現在,劉備遠在漢中,被曹軍包圍,關羽也被孫將軍阻于南郡,劉備首尾難顧,無兵救援,哪有余力顧及零陵呢! 我東吳之軍,士卒精銳,斗志昂揚,孫將軍所遣增援部隊已經相繼出發,零陵危在旦夕,郝普依賴救兵,象牛蹄小坑中的魚依賴江水相救一樣,完全是不切實際的幻想。現在我決定全力攻城,不過一日,必然攻破,城破之后,郝普必死,這樣死去有什么好處呢? 致使百歲老母也跟著遭受殺身之禍,難道就不痛心嗎? 問題是郝普閉守城中,得不到外間的消息,以為援兵很快會到,因此固守不降。特請鄧先生連夜進城一趟,向郝普陳述一下這些利害得失,給郝普一個最后的選擇機會。”鄧玄之聽了呂蒙的一席話,也覺得局勢嚴重,立即進城會見郝普,將呂蒙的話全部轉述給他。郝普聽后,非常害怕,便決定第二天早晨出城投降,請鄧玄之先回去報信。
第二天早晨,呂蒙一面指揮主力準備溯江北上,一面分兵一部準備留守零陵。過了一會,郝普出城投降,呂蒙立即拉著他的手一同下船,寒喧過后,呂蒙將孫權的命令書信遞給郝普觀看,同時得意地拍手大笑起來。郝普從信中看到,劉備大軍已到公安,關羽援軍已至益陽,方知自己上了大當,一時慚愧得無地自容,可是后悔不及,呂蒙的船隊已經啟航北上了。
欲擒故縱 智奪荊州
正當爭奪荊州之戰一觸即發之際,曹操出兵進攻漢中,劉備恐怕益州有失,遣使向孫權求和。孫權派自感兵力不足,難以奪回荊州,于是雙方各自作了些讓步,最后以湘江為界,平分荊州,湘江以東的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屬孫權,湘江以西的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屬劉備。和議達成后,孫權派魯肅鎮守陸口,與鎮守荊州的關羽為鄰。魯肅一貫主張聯合劉備 “撫輯關羽”,共同抗曹,因此,雙方和平相處了兩年時間。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魯肅去世,孫權任命呂蒙接替魯肅,鎮守陸口。呂蒙在戰略上是屬于周瑜一派的,主張吞劉自大、單獨抗曹。他認為: 關羽是個 “驍雄,有兼并之心,且居國上流,其勢難久”①。因此秘密向孫權獻計說:“如果能從劉備手中奪取荊州,再由征虜將軍孫皎守南郡,潘璋守白帝,蔣欽率水軍在江上巡游,由我率兵占據襄陽,這樣,何必憂慮曹操,又何必依賴關羽呢! 劉備和關羽一貫驕橫狡詐,反復無常,絕不能以心腹對待。今天,關羽所以沒有出兵東進,是因為我們這些人還在。如果不趁我東吳強大時圖取荊州,一旦勢力衰弱,再想用兵就困難了。”孫權過去是傾向魯肅意見的,后來他從東吳利益出發,一直認為不該聽魯肅的意見把荊州借給劉備,所以對呂蒙的密策很感興趣。但是,他又想先攻徐州,再取荊州。呂蒙指出: 徐州守兵不多,奪取不難,但地勢平坦,便于曹軍騎兵機動,曹操必然迅速來爭,即使以七、八萬人防守也沒有把握。不如先攻關羽,奪取荊州,占據長江中游,對吳軍攻守均為有利。孫權認為有道理,就決定首先進攻荊州。為了避免兩面作戰,就派人向曹操請和,曹操也派使者回訪,表示和好。于是孫、劉聯合抗曹一變而為孫、曹達成了暫時的妥協。這一局面的形成,對東吳奪取荊州造成了一種極為有利的戰略態勢。
劉備所控制的荊州地區,東與孫權為鄰,北與曹操相接,是諸葛亮“隆中對策”預計北伐曹魏的戰略基地之一。可是,鎮守荊州的關羽卻驕傲自負,特別是他對于東吳缺乏應有的警惕,疏于戒備。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關羽在吳蜀關系很緊張的情況下,貿然率領大部荊州守軍,向曹操占領的樊城、襄陽地區發動了大規模的攻勢。主力遠出,防守南郡的兵力薄弱,這就給呂蒙提供了奪取荊州的極好戰機。
為了更加穩妥地奪取荊州,呂蒙在陸口寫了一封密信給孫權,獻了一條欲擒故縱之計。信中說: “關羽北征樊城,卻留了不少軍隊在南郡,這一定是怕我領兵襲擊他的后方。我常有病,請您以治病為名,召我帶領一部分軍隊回建業(今南京市)。關羽得知,一定會調走南郡守軍增援襄樊戰場。然后,我軍乘戰船溯江急上,襲其空虛,南郡可以拿下,關羽也可擒獲。”孫權馬上采納了這個計策。于是,呂蒙佯稱病重,孫權隨即公開召呂蒙回建業治病,以使關羽消除后顧之憂。
呂蒙經過蕪湖時,有個名叫陸遜的將領專程拜訪,建議乘呂蒙回去養病、關羽麻痹之機,襲取荊州。陸遜的想法同呂蒙不謀而合,這使呂蒙非常高興。他回到建業后就向孫權推薦說: “陸遜思慮周密,謀略長遠,是個將才。他的名聲不大,不會被關羽注意,請派他接替我鎮守陸口,讓他到任之后,將我們的意圖隱蔽起來,暗中觀察形勢,伺機進擊,大功就可告成。”孫權馬上召回陸遜,面授機宜,任命他為偏將軍、右部督,接替呂蒙駐守陸口。陸遜到任后,給關羽寫了一封信,把關羽的軍威吹捧了一番,故意提醒關羽,說曹操狡猾,不可輕敵。并說自己是個書生,不懂帶兵,請關羽多加指教。關羽果然上當,以為呂蒙已走,陸遜本事不大,不會對南郡形成威脅,就把防守南郡郡治江陵的部隊大量調往樊城前線,使南郡兵力更加薄弱。奇襲荊州的戰機成熟了,陸遜飛報孫權,孫權立即以呂蒙為先鋒直驅南郡,自己也親率大軍沿江西上。
呂蒙率領先鋒部隊晝夜兼程、溯江西上,在快進入荊州地界時,又將戰船全部偽裝成商船,讓將士們隱藏在船艙之中,令搖櫓的士兵全部穿上白色的衣服,扮作商人模樣,向江陵疾進。凡遇到荊州守軍巡江的游動哨兵和烽火臺的了望哨兵,都利用喬裝之便,一一擊殺,從而破壞了荊州沿江的警戒聯絡,也使遠在樊城的關羽完全不知吳軍西進。呂蒙就這樣不露痕跡地前進,直到兵臨公安(江陵東三十里)城下,關羽的留守部隊才發覺吳軍已經壓境。
留守公安的傅士仁和留守江陵的糜芳,向來被關羽所輕視,這次關羽率師北征,他們曾因玩忽職守,未能保障前線所需的糧草和軍資供應,遭到關羽責罵,并揚言回師后要對他們嚴加懲治。因此,他們對關羽既不滿又恐懼。呂蒙依據這種情況,一面準備攻打公安,一面派虞翻寫信勸降傅士仁。傅士仁接信之后就出城投降了。接著,呂蒙又帶著傅士仁西至江陵說降糜芳,糜芳也開城投降。呂蒙就這樣兵不血刃地占領了公安和江陵。接著又進占南郡其它城鎮,并令陸遜率軍繼續西上,攻占了夷陵(今湖北宜昌東南)和秭歸,切斷了關羽入川的退路,控制了進入益州的通道。
為了瓦解關羽軍隊的斗志和獲取荊州人民的支持,呂蒙對關羽及其將領們的家屬倍加優撫,并號令全軍: 不準妄殺一人,禁止侵擾百姓,有擅拿民家財物者,斬首示眾。有一天,因下雨,一個和呂蒙是同鄉的士兵,拿了老百姓一個斗笠蓋鎧甲,呂蒙流著眼淚把他殺了。士兵們因此嚇得發抖,以后碰到掉在路上的東西,也沒人敢撿。為了爭取民心,呂蒙還對生病的人送醫送藥,對饑寒的人賜給衣糧,對官府的財物暫予封存。這些做法,很快收到效果,荊州人心迅速安定,秩序很快恢復正常。
在襲擊荊州的同時,孫權寫信給曹操,表示此舉是幫助曹軍解樊城之圍,要曹操為之保密。曹操卻故意將這個消息透露出去,堅守樊城的曹軍聞訊士氣大增,而關羽卻錯誤地判斷樊城指日可下,自恃江陵、公安防守堅固,因而仍然圍城不撤。當江陵失守消息傳到樊城前線時,關羽這才感到問題嚴重,立即率軍南撤。曹操為了使呂蒙和關羽互相削弱,采取了不予追擊的策略。關羽南撤途中,幾次派使者到江陵探聽情況并質問、譴責呂蒙的背信棄義。呂蒙毫不煩惱,對來使予以熱情接待,賞給他們錢財,讓他們在江陵城中自由走訪和看望家屬、捎帶家信。使者把這些情況帶回部隊,將士們得知家中平安,斗志頓形衰退,逃跑回家的人越來越多。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一月,關羽自知勢孤力弱,不敢回奪江陵,帶著剩下的幾百名殘兵敗將向西退守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后來在退出麥城途經章鄉(今湖北當陽東北)時,為吳軍活捉,是年底為孫權所殺。
呂蒙智奪荊州,使東吳的勢力伸展到長江三峽以東,促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就在這時,他突然發病死去,終年四十二歲。
奇襲荊州,是呂蒙指揮上最精彩的一幕。但從戰略上看卻是失策的。孫、劉相爭,于強敵曹操有利,在這一點上,呂蒙并不高明,也不值得稱道。但是,從作戰指揮上看,呂蒙的確是很高明的: 首先,他在正確分析敵我形勢的基礎上,廣施權變,實行驕敵、誤敵的策略,使關羽一驕再驕,使南郡一空再空,為其進攻荊州創造了戰機; 其次,他在利用偽裝和欺騙的基礎上,“白衣渡江”,采取奇襲的戰法,結合政治攻勢,速戰速決,迅速占領了公安和江陵; 再次,他在占領江陵后,嚴格軍紀,撫慰軍民,爭取了民心,瓦解了敵軍,致使關羽南撤之軍迅速潰散; 此外,他不拘資歷,及時發現和提拔了青年將領陸遜,對戰役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呂蒙從一個起于行伍的大老粗,變成為智勇雙全的將帥,是與他后來發奮讀書大有關系的。孫權說他是“學問開益,籌略奇至”①,確實有點道理。
注釋
①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①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① 《資治通鑒》,卷六十八,獻帝建安二十四年。①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上一篇:《呂蒙》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吳玠》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