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身敗高平陵
公元249年,當時的中國正處于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魏國的大將軍曹爽帶領魏國的小皇帝曹芳從洛陽出發,去高平陵祭掃魏明帝的陵墓,隨行的有曹爽的弟弟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等親信。太傅司馬懿利用曹爽兄弟不在洛陽的機會,發動兵變,關閉洛陽城門,占領軍器庫等戰略要地,然后率領大軍追趕至洛水浮橋。曹爽在司馬懿的威逼、誘騙之下,被迫投降。回到洛陽之后,司馬懿以叛逆罪誅殺了曹爽兄弟和尚書何晏、鄧飏、丁謐、大司農桓范及李勝、畢軌等人,并滅其三族。
九年前,曹爽、司馬懿受魏明帝臨終所托,共同輔佐魏帝曹芳。曹爽為了獨攬大權,扶植親信勢力,重用當時的清談之士何晏、鄧飏、丁謐、畢軌等人,在他們的策劃下,詔令司馬懿為太傅,明升暗降,剝奪了司馬懿的兵權。老謀深算的司馬懿隨即稱病,閉門不出。
曹爽等人自以為大權在握,盡日尋歡作樂,排斥異己,對司馬懿逐漸放松警覺。祭掃高平陵之前,曹爽僅派李勝去探視司馬懿的虛實,司馬懿將計就計,佯裝病入膏肓,臥床不起,進一步麻痹曹爽。曹爽果然以為司馬懿死在旦夕,于是便放心大膽,傾城而出。當時有人建議曹爽留一部分軍隊駐守洛陽,以防有人乘此機會關閉城門,發動兵變。曹爽卻怒斥道:“誰敢?!”
司馬懿在洛陽城內發動兵變之后,派軍隊追至洛水浮橋,同曹爽率領的祭掃陵墓的大隊人馬隔河對峙。從洛陽城里偷跑出來的、曹爽的親信大司農桓范,向曹爽獻計,要曹爽挾持魏帝曹芳去許昌城,命令全國的軍隊討伐司馬懿。桓范認為,曹爽完全有可能打回洛陽,消滅司馬懿。但是曹爽猶豫、彷徨,不敢下此決心;司馬懿摸準了曹爽貪生怕死,追求安穩日子的心理,指著洛水河發誓:只要曹爽交出權力,就保證曹爽的生命安全。曹爽接受了司馬懿的條件,終于投降。
但老奸巨滑的司馬懿一旦控制了局勢,掌握政權;便翻臉食言,將曹爽等人剪草除根,一網打盡。
高平陵事變是曹魏政權向司馬氏的晉政權嬗變的開始,曹爽葬送掉了自曹操以來所開創的曹氏天下;曹爽等人的身敗人亡是他們崇尚清談、追求浮華的結果。曹爽重用的親信大臣何晏、丁謐、桓范、畢軌等人,都是當時著名的清談家,他們潛心研究老、莊、《易經》,對當時嚴峻的社會現實則缺乏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在復雜、尖銳的權力斗爭中沖昏頭腦;平時夸夸其談,遇事則不知所措,當然不是具有豐富的政治、軍事、權力斗爭經驗的司馬懿的對手。高平陵事變清楚地表明:脫離社會實際的研究和清談不僅無用,而且害人害己,毫無可取之處。
上一篇:春借東風緣是夢,生非薄命自為花
下一篇:朝鮮農民領袖金琫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