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慘烈的株連案
——方孝孺被滅十族
古代臣子犯罪后,最重的刑罰為“誅九族”。除了自己遭受死刑之外,相關親戚也要遭受殺戮。統治者施行這種刑罰,意在斬草除根,徹底消滅復仇的勢力,可謂殘暴至極。明朝的方孝孺卻被處以“誅十族”的刑罰,其慘烈程度史無前例。除了九族親戚,他的門生、朋友也慘遭荼毒。這是歷史上株連面最廣的案件。
初出茅廬
洪武三十一年(1398),在漢中府學任職的方孝孺接到命令,要他迅速進京任職。他不敢怠慢,即時進京。此時,距離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去世,不過兩個月的時間。
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后,先任命自己欣賞的兵部官員齊泰為兵部尚書,任命自己的老師黃子澄為太常寺卿兼翰林學士。然后,他下達了召方孝孺進京的命令。方孝孺到達京城后,被任命為翰林侍講,也就是專門為皇帝講學的官員。他一生的榮耀以及一生的悲劇由此展開了。
朱允炆為什么會擢升方孝孺呢?這還要從明太祖朱元璋說起。洪武十五年(1382),由于兩位權勢人物的推薦,明太祖召見了方孝孺。在這之前,方孝孺的父親由于遭人誣陷,被朝廷判了死刑,去世已經六年。作為罪臣的兒子,方孝孺對此次與明太祖的會面興奮不已。一番談話過后,明太祖覺得這個年輕人舉止穩重,才華橫溢,于是對太子朱標說:“這是個正人君子,應該讓他的才干更成熟一些。”就讓他回了老家。這一年,方孝孺26歲。
十年之后,明太祖第二次召見方孝孺,正趕上太子朱標剛剛去世。明太祖見了方孝孺,對吏部官員說:“現在還不是起用方孝孺的時候。”36歲的方孝孺仍未得到重用,只是擔任了一個漢中府學教授的小官,去了四川任職。又等了六年,年過不惑的方孝孺一鳴驚人,直接進入了權力核心,成為建文帝朱允炆智囊團的主要成員。
克己復禮
方孝孺師從明朝著名學者宋濂,秉承了南宋朱熹的理學。他矢志“克己復禮”,要恢復周朝的禮節。他認為,要想建設清明的政治,最佳楷模是周朝的制度。治國應該以德為本,而不是以法為本。這種思想伴隨了他的一生,也深深影響了他的學生——建文帝。
建文帝朱允炆繼承了父親朱標的儒雅性格,和祖父朱元璋性格迥然相異。建文帝處理事情時往往不容易決斷,也經常狠不下心來。這與朱元璋的殺伐決斷、心狠手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朱元璋應該清楚,朱允炆的這種性格適合治理安定的國家,而不適合處治亂世。為此,他早早地將開國功臣殺的殺,革職的革職,想為自己的孫子鋪平道路。然而,他沒想到,自己的兒子竟然會起兵反對自己的孫子。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分封諸王,原以為自己的兒孫總不會反對自己。結果藩王擁兵自重,羽翼漸漸豐滿,逐漸稱霸一方。尤以駐扎在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勢力最大,對皇權威脅最大。建文帝的智囊齊泰和黃子澄提出削藩,要通過逐步削減藩王的封地,限制他們的勢力,此后五位藩王先后被削廢。
建文元年(1399)七月,一直稱病的燕王朱棣發難,打出“清君側”的旗號,決定興兵反叛。建文帝這一年剛剛21歲,書生氣十足。再加上從小受到的儒家傳統教育,使得這位年輕的皇帝真正關注的并不是藩王的叛亂和國內的戰爭,而是實行理想的仁政。他將軍務交給齊泰和黃子澄,自己每天和方孝孺討論《周官》的制度,研究國家的改革。一年來,建文帝對方孝孺產生了極大的依賴和信任。每逢讀書遇到疑難問題,他一定要請方孝孺講解。上朝處理政務以及與大臣商議國事時,他也要方孝孺坐在身邊,隨時解答自己的問題。大敵當前,他卻不以為然。甚至當軍隊從金陵(今江蘇南京)開拔前去迎戰時,他還不忘囑咐帶兵的大將:“你們打到燕京,不可胡亂殺人,總不能讓我背上殺害親叔叔的惡名吧。”
而方孝孺也對戰爭表示出樂觀的態度,甚至不把它放在心上。建文二年(1400),朝廷建成了省躬殿,專門用來存放古書,相當于皇家圖書館與檔案館。建文帝還命方孝孺按《尚書》所說的丹書宗旨,為殿內的一切陳設撰寫銘文,從形式上完全模仿古代的做法。
省躬殿建成不久,承天門遭遇了一場火災。方孝孺認為這是上天降下來的災難,是為了警示君主。而明太祖定下來的城門名字也有問題,需要改。他提議將午門改為端門,將原來的端門改為應門,將承天門改為臬門,將前門改為路門。建文帝一一準奏。
京城內的君臣在忙著克己復禮,燕王朱棣的軍隊已經打了一年仗,逐漸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京城陷落
建文三年(1401)三月,朱棣的軍隊和官軍在夾河(今河北武邑南)大戰,官軍指揮失誤,損失慘重。建文帝終于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于是罷免了齊泰和黃子澄的官職,讓他們離開京城,四處招募士兵。方孝孺的身份就從一個學者轉變成了軍事顧問,開始參與謀劃軍務。
方孝孺獻計,要一方面假裝免去燕王軍隊士兵的罪責,實行緩兵之計;另一方面命令駐扎在東北和華北的軍隊攻打燕王的屬地,仿效圍魏救趙的做法。結果建文帝派去的使者本來應該在燕王軍隊里秘密散發皇帝的命令,以擾亂軍心,卻遲遲不敢散發。同時,燕王沒有接受建文帝的詔書。這條計策宣告失敗。
當時,燕王的世子(準備繼承王位的兒子)為人寬厚,他的弟弟朱高煦卻性格狡詐,為燕王賞識,還曾經試圖取代世子的地位。方孝孺又設下反間計,派使者帶著印書去北平,賞賜給燕王的世子,想以此離間燕王父子之間的關系。無奈世子收到書信后沒有拆開,原封不動地送到軍中,交給了燕王。這條反間計也沒有成功。
翌年五月,燕王的軍隊已經打到了長江以北。建文帝下詔征募士兵,前來參戰。方孝孺再獻一計,想要用割地來拖延燕王進攻的勢頭,等到東南方的軍隊集結起來,還可以決一死戰。但是燕王并沒有接受,六月就渡過了長江。建文帝又害怕又擔心,有人勸他去外地躲避,再圖興復。方孝孺一力請求建文帝固守京城等待援兵,如果失敗就為社稷而死。不久,燕王的軍隊打破金川門,京城陷落。在“奸臣榜”上名列第四位的方孝孺,城破當天即被捕獲。
慘遭屠戮
早在朱棣起兵之前,其心腹謀士姚廣孝深知方孝孺為人耿直不屈,擔心他被殺,便鄭重地對朱棣說:“您攻陷京城時,方孝孺一定不會投降,您千萬不要殺掉他。否則,天下的讀書種子(一般專指讀書特別多、影響非常大,還能在文化上承前啟后的讀書人)就斷絕了。”當時,朱棣深深信賴姚廣孝,便點了點頭,答應了他的請求。
京城失陷后,建文帝在絕望中點燃了宮殿,自己跳入了火中,從此活不見人,死不見尸。原本深受建文帝倚重的方孝孺變成了朱棣的階下囚。朱棣出于愛才之心,也希望通過方孝孺來收服江南士人,于是召來方孝孺,讓他為自己草擬即位詔書。
方孝孺身著孝服,到了大殿上,放聲大哭。朱棣從寶座上起身,安慰他道:“先生不要這么難過,我只是要仿效周公輔佐成王的例子罷了。”(這里,朱棣把自己比作周公,把建文帝比作周成王)方孝孺問:“那成王在哪里?”朱棣答道:“他已經自焚死了。”方孝孺再問:“為什么不立成王的兒子為帝?”朱棣答道:“國家需要年長的君主。”建文帝的兩個兒子尚且年幼。方孝孺第三次質問:“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為帝?”朱棣有點不耐煩,答道:“這是我的家事。”說完,他環顧四周,示意手下人送上紙筆,要求方孝孺為自己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一把抓起筆扔到地上,哭著罵道:“死就死吧,詔書堅決不能起草!”朱棣大怒,呵斥道:“你死也就罷了,不怕誅你的九族嗎?”方孝孺聲音越發嚴厲了:“即便是誅殺十族,又能把我怎么樣!”朱棣怒不可遏,命令左右用刀割開方孝孺的嘴,一直割到兩耳,血流滿地。然后,朝廷將方孝孺關進監獄,開始逮捕他的親朋好友,甚至連門生也不放過。每抓到一個人,就要帶到方孝孺面前,試圖逼他回心轉意。無奈方孝孺認定一條死路,不肯回頭,于是這些被抓的人一個接一個地被殺害。前前后后,遭此橫禍者達873人。
胞弟方孝友臨刑時,方孝孺淚如雨下。方孝友卻從容吟詩道:“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華表柱頭千載后,旅魂依舊回家山。”最后,方孝孺被押到聚寶門外,遭受凌遲之刑。臨刑前,方孝孺作絕命詩一首:“天將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忠臣發賁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方孝孺死后,1000多人受牽連被流放戍邊。朱棣登基后,下令民間私藏方孝孺文章的人要判死罪,方孝孺的著作《遜志齋集》就成了禁書,禁止流傳。直到150多年后,明神宗下令在南京興建表忠祠,將一批忠于建文帝而死難的人供奉起來,方孝孺名列第二位。萬歷十三年(1585),明神宗又下令把受方孝孺牽連而被流放者的后裔1300余人平反放還。自此,這起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誅十族”冤案才終于昭雪。
上一篇:文武雙全的王后——巾幗英雄婦好
下一篇:望盡天涯路——國學大師王國維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