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農民領袖金琫準
金琫準(1854—1895)生于朝鮮全羅道古阜郡一個小官吏家庭。他早年隨父親在古阜、全州、泰仁等地從事教育活動,參加農民斗爭。1874年,他參加慶尚北道慶州人崔濟愚創立的東學道。1893年,朝鮮發生大災荒,饑民遍野。全羅道古阜郡守趙秉甲乘災征收水稅和雜捐,殘殺起義領袖,導致1894年1月15日東學道徒金琫準率領古阜、泰仁等千余農民起義,并得到東學道道主崔時亨的支持。同年3—4月間,金琫準在白云山建立起義軍司令部。義軍推舉金琫準為總大將,金開南、孫和中為總管領。金琫準和金開南提出“輔國安民、盡滅權貴、逐滅洋倭”的綱領,建立執綱所負責全盤工作。
1894年4月,在黃山峴戰役中,起義軍首戰告捷,殲敵八百人,軍威大震。4月28日,力克南方重鎮全州,迫使朝鮮政府派全羅道新任監司金鶴鎮前來議和。政府偽善地答應義軍所提出的解放奴婢,嚴懲貪官污吏和不法兩班貴族、富豪,廢除一切荷捐雜稅,破除門第,擇優用官等十二條要求,將起義軍騙出全州。
朝鮮政府乘議和之機,從中國清政府搬救兵。1894年6月,清軍從牙山登陸,日軍以清兵登陸為借口,于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不久,占領漢城,發動政變,建立親日政權。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金琫準所率義軍,一方面與朝鮮政府軍、清軍作戰,另一方面又與日軍作戰。8月,金琫準建議率十萬義軍北進,攻打漢城,推翻反動政府、驅逐日本侵略軍。東學道道主崔時亨等人以堅持教義為借口,反對使用武器與暴力、反對殺生,反對攻打漢城,導致義軍領導集團內部分裂。1894年10月,金琫準雖然堅持北上,揮師攻打公州,因內部軍心不齊,遭受日本侵略軍與朝鮮政府的聯合攻擊,寡不敵眾,被迫退卻,義軍損失很大。11月,金琫準率義軍在論山與優勢日軍激戰十一天,損失慘重,被迫南撤。1895年1月4日,全州戰役,義軍領袖之一金開南被俘。金琫準與孫和中率余部轉戰忠清道南部和全羅道。1895年1月5日,由于一個東學道徒投敵告密,金琫準在途中被敵人俘獲。他在嚴刑考打、法庭審訊面前堅貞不屈,于1895年4月23日(一說3月)英勇就義。金琫準臨終前留下詩句:“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謀;愛民正義我無失,愛國丹心有誰知?!?/p>
金琫準及其領導的甲午農民戰爭的失敗告訴人們:主張忠孝雙全、不殺生的宗教東學道,雖然可用來發動道徒進行反封反帝的農民起義,但最終會造成起義隊伍的思想混亂,行動不統一,以致革命失敗。因此說,沒有正確的革命理論作指導,農民起義是很難成功的。
上一篇:曹爽身敗高平陵
下一篇:杜威“從做中學”理論的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