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上海的倒帳風潮
19世紀80年代初期,在上海發生了一起倒帳風潮。這次風潮是從大商號倒欠錢莊巨額款項,連累錢莊倒閉,導致金融恐慌,經濟停滯,影響巨大,涉及范圍廣泛的一次金融危機。因為直因于商號倒欠錢莊巨款開始,所以也稱倒帳風潮。
1883年(光緒九年)初,一家叫做金嘉記絲棧的大商號虧損56萬兩,突然倒閉,涉及40家錢莊,錢莊放款無法收回,于是采取緊縮貸款的方針,收回舊貸,停止新貸。商人借貸無著,周轉不靈,又有絲棧、茶棧、糖行、沙船號等二十多家大商號相繼倒閉,欠款達150萬兩,錢莊支撐不住,一下子倒閉和停業清理的就有20家,剩下的58家,勉強維持到9月底。10月上旬風暴又起,粵商徐潤首當其沖,數達百萬元以上的借款無力清償,他經營的房地產和股票交易不得不宣告破產,牽連的錢莊22家。到了11月,浙江巨商胡光墉經營絲業失敗,他所獨資開設的阜康雪記錢莊倒閉。作為信用機構的“票號”,一向放款給錢莊,這時也停止資金融通。外國銀行和錢莊原來有密切往來,這時也對錢莊拆款,終于使大批錢莊停業倒閉,短短的時間里又被掃去48家。風潮所及,鎮江的65家錢莊倒閉了45家,遠在漢口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商業和金融恐慌。這一年的倒帳風潮,錢莊倒退了87%,由年初的78家到年終只剩10家。銀根奇缺,商號告貸無門,停止的大小店鋪三四百家,為數不多的幾種企業股票價格慘跌,籌資受阻,企業難以成長。
當時發售股票的新式企業至少有16家,籌集股金估計約300萬兩。購買這些企業股票的人,并非全是自己的貨幣積累,很多人是借貸買股票,原因是他們看到老企業如招商局、開平礦務局所發股息十分優厚,引誘力很大。一旦金融風潮掀起,銀根趨緊,貸出者催討欠款,借錢持股人只好向市場拋售股票,引起股市驟跌,素有信譽的上海招商局股票市價也低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錢莊放款中,有以這種股票作為遙抵擔保品的,也有錢莊自己購買股票的,包括錢莊雇員在內,如今股票狂跌,資金呆擱,金融風潮累及股市,而股市大跌又加速了金融風潮的升級。
這次金融危機與國內經濟衰敗密切相關。《申報》在1883年10月曾撰文說:“自光緒丙子(1876年)以來,七八年間空氣大壞,絲茶兩項之外,他業均平常,……因是市面蕭索,大非同治間(1862—1874年)可比”。絲茶本是中國出口的傳統優勢,可謂“拳頭”產品,可是它的銷售市場卻被洋商壟斷。富商胡光墉為了在絲價上與外商作一番較量,弄得自己傾家蕩產,成為這次風潮中最大的犧牲者。經濟衰落,對外貿易入超逐年增加。19世紀70年代下半期,每年入超只有幾百萬兩,進入80年代,入超額達2,045萬兩。貿易入超反映了我國的出口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資金外流,錢莊盜力不足,難以抵御大的風浪,這也是造成金融恐慌的一個原因。
19世紀的我國錢莊,其放款對象主要是商業行號,不論是國內貿易和國外貿易方面,它每年都對絲、茶、糖、棉、煙、麻各行業貸放大量資金,對于工業放款,其數量在全部放款中占很少比例。從這方面看,它顯然缺乏支持工業成長的投資政策。由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條件下,中國民族工商業基礎薄弱,發展不穩定,因之,錢莊的地位也不鞏固和不穩定,一遇風吹草動,勢必受制于人,免不了發生支付危機,是我國金融業幼年階段不成熟的表現。
1883年上海倒帳風潮這個典型事件給后人留下深刻的啟示:只有政治上的獨立自主,經濟上的繁榮富強,金融業才有自己的穩固基礎,才能產生現代化的經營方法。
上一篇:敦煌文學的被動
下一篇:舊中國發行公債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