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科技文化·新星觀測
天空中肉眼可見的星體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消失,也有新生者,且星的亮度也經常變化。若原來勉強可見的暗星,亮度突增,即意味著恒星爆發,便生成所謂“新星”,爆發猛烈則生成“超新星”。我們的祖先很早就開始對包括“新星”在內的天象的觀測。殷虛甲骨上有一片提到“新星”,年代約為公元前1300年左右,是至今發現的最古的新星記錄。漢代以后,“新星”被改稱“客星”。13世紀末,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把漢初以來出現的不尋常星列成清單,記有出現日期、持續時間、位置、亮度、顏色等,研究結果表明,不尋常星為新星或彗星,記錄是可靠的?!俺滦恰币娪谟涊d共有三次,我國記錄了出現于1054年的第三顆“超新星”。《宋會要》記道:“嘉祐元年三月,司天監言:‘客星沒,客去之兆也。初,至和元年五月晨,出東方,守天關,晝見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見二十三日’?!碧煳膶W界已確認,天靈星附近的蟹狀星云正是1054年爆發的超新星的遺跡。我國對這次超新星爆發的詳細記錄為研究蟹狀星云以及與之相關的中子星等問題提供了寶貴的史料。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發展·文化整合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