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息藩鎮,終致亡國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九月,郭子儀率軍從安祿山手中奪回長安,形勢開始向有利于唐王朝的方向轉化。代宗廣德元年(763),史朝義自縊身亡,安史舊將紛紛投降。延續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終告結束。
但是唐王朝在這次戰亂中已經元氣大傷。中央政府手中不再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與吐蕃、黨項等民族的矛盾也十分尖銳。在這種情況下,急于取得和平局面的唐王朝不得不對安史舊將采取安撫政策。對表示投降者不僅不問罪,還一概授以原職。如以安史恒州將張忠志(后賜名李寶臣)為成德軍節度使;以相州將薛嵩為相、衛、邢、洛、貝、磁六州節度使;以魏州將田承嗣為魏、博、德、滄、瀛五州節度使;以幽州將李懷仙為盧龍節度使等。這樣一來,河北一帶實際上仍為安史舊部所控制。他們不僅仍然擁有原來的軍隊,自行擴充和招募新兵;同時還掌握著所轄地區的行政與經濟大權,既不向朝廷交納貢賦,還任意驅殺朝廷所派官員。他們彼此之間雖然也常常互相攻伐,但又聯合一氣對付中央。形成了一種割據局面。如唐代宗時的魏博節度使田承嗣,他一方面在自己的轄區內為安祿山、史思明立祠,稱安史父子四人(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為“四圣”;另一方面又伸手向唐代宗要宰相的職位。大歷八年(773),相衛節度使薛嵩死,他又派兵襲取其地,唐代宗命令魏博附近的其他藩鎮出兵征討之,但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卻反與田承嗣相聯合,淄青節度使李正己也奉請代宗允許田承嗣入朝。最后唐代宗只得赦免其罪,還其轄地,恢復他本人及其子弟的官爵。田承嗣臨死時,要以田悅知節度事,唐代宗便立即署田悅為節度使,并授以檢校工部尚書之職。
由于中央的姑息和無能,其他地區的一些藩鎮,也開始效仿河北四鎮,對中央采取了不服從的態度。如淄青節度使李正己、淮西節度使李希烈、汴宋節度使李忠臣、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逸等。唐德宗即位后曾企圖用武力討平這些割據的藩鎮,但卻在自己的腹心之地引起了“涇原兵變”,自己也被迫逃出長安。此后便再也不敢動這些割據藩鎮的一根毫毛了。
唐憲宗在李吉甫、裴度等一批力主削藩的宰相輔佐下,曾平定叛亂的西川節度使劉闢、鎮海節度使李錡、淮西節度使吳元濟、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并迫使其他藩鎮也向中央表示臣服。但好景不長,憲宗死后,一些跋扈的藩鎮故態復萌。加之唐王朝內部其他各種矛盾也急劇激化,不得不依靠藩鎮來維持自己的統治。黃巢起義后,更是各地藩鎮林立。一些強大的藩鎮更爭相控制皇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互相殘殺。最后,勢力最大的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控制了唐昭宗,并挾持昭宗至洛陽,不久又將昭宗害死。唐王朝終于滅亡。
當然,唐王朝的滅亡是當時各種社會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不能不承認,唐中央對藩鎮的遷就姑息,護養孽萌,也是導致其滅亡的禍根之一。
上一篇:妒功害人反害己
下一篇:孤軍西進留遺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