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趣談·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開貞,筆名沫若、郭鼎堂、麥克昂等。四川樂山人。現代著名詩人、劇作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1921年,他與成仿吾、郁達夫等發起建立文學團體創造社,同時還出版了他第一部詩集《女神》。1926年,任廣州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同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1928年,因國民黨政府通緝,逃往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研究,寫出《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卜辭通纂》等重要學術著作。1930年,參加左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回國,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組織和團結國民黨統治區的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41年皖南事變后,他寫了歷史劇《屈原》《虎符》《孔雀膽》等,借古諷今,起到顯著的政治作用。1944年,他發表《甲申三百年祭》,總結了李自成領導的明末農民起義失敗的歷史經驗。新中國建立后,他擔任過中國文聯主席、政務院副總理、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務。生平著述極為豐富,《郭沫若全集》包括文學編、歷史編和考古編,共38卷。
自我蹈勵與張揚
郭沫若是20世紀中國一顆耀眼的明星,從五四運動到粉碎“四人幫”以后,整整一個花甲,他總是站在社會變革的潮頭。正因如此,他的豪宕超邁、雄奇灑脫便是其他書法家難以企及的。有人稱郭沫若的字為“郭體”,說明他的書法確實特色十足。他曾把自己想象成一條天狗,要把月來吞了,要把日來吞了,要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要把全宇宙來吞了,因而他的字的主觀色彩也非常強烈,可以說是自出機杼,先聲奪人,充滿了自我蹈勵與張揚。但他畢竟不只是浪漫的詩人,還是淵博的學者,尤其對金文、甲骨文有很深的造詣,因而他的書法的功力是比較深的,這在他的書法扇面上也有充分的體現。雖然郭沫若擅長的行、草書水平不一,有時難免干枯稚弱,但總體來看仍是才華橫溢。
郭沫若像
《書法》扇面 郭沫若
《書法》扇面 郭沫若
上一篇:印章趣談·郭沫若
下一篇:扇面趣談·金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