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軍西進留遺恨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紅軍會師以后,造成了橫跨黃河兩岸,雄峙西北的戰略態勢。為了打開革命的新局面。11日,中央決定,紅軍以主力向北發展,奪取寧夏,擴大西北抗日根據地。25日,按照中央軍事委員會的部署,紅四方面軍主力部隊和紅五軍共二萬余人飛渡黃河天險,挺進河西,準備執行寧夏計劃。由于敵人向靖遠突進,至此,河東河西兩岸的紅軍被敵割斷。東岸紅軍向打拉池、海原地區集中,誘敵深入,待機殲敵。西岸紅軍(30軍、9軍、5軍及四方面軍總部)北進一條山地帶,開始了孤軍奮戰的艱難征程。11月5日,紅軍總部電令紅四方面軍河西部隊:目前主要任務是消滅馬步芳部,獨立開展一個新局面,首先占領大靖、古浪、永登地區,必要時應迅速占領涼州地區。11日中共中央正式決定:河西部隊稱西路軍。全軍共2.18萬余人。西路軍面臨的主要敵人是馬步芳、馬步青,正規軍有3萬余人,還有“國民兵團”10萬余人,統歸西北“剿總”第三防區司令馬步芳指揮。西路軍在甘西北的古浪、永昌、山丹、高臺、倪家營子等地區,為完成中央軍委賦予的戰斗任務,冒白刃,餐風雪,慷慨悲歌,視死如歸,同優勢兵力之敵進行了4個多月的英勇奮戰,共斃傷俘敵2.5萬余人,有力地策應了河東紅軍的戰略行動。但是,這些來自鄂豫皖蘇區、江西寧都暴動和川北的以農民為主體的西路軍幾乎全軍覆沒,留下了愧疚良深的遺恨。
西路軍的失敗其教訓是深刻的。兵貴神速。孤軍外線作戰,任務飄忽不定,遲疑徘徊,實為兵家之大忌。而西路軍的情況,卻恰恰如此。先是執行寧夏計劃,繼則放棄這一計劃,忽而準備西進,忽而準備東進,慢慢騰騰,走走停停,結果造成西路軍孤軍深入河西走廓,長期遭敵重兵圍困的被動局面。疲兵屢戰,有耗無補,進退失據,一籌莫展。這對西路軍的有限兵力來說,無疑具有致命傷的性質。西路軍的失敗還與戰場上失掉主動權,指揮上缺乏機敏果斷密切相關。兩軍對陣,戰場主動權是決定雙方勝負存亡的關鍵。而西路軍孤軍深入敵軍腹地,進不能進,退不能退,左右不好回旋,企求援應沒有援應。這樣就毫無戰局中的主動地位可言。對于一支獨立作戰的軍隊,指揮員根據作戰任務和戰場情況,機斷專行,靈活制敵,將會對戰局發生決定性影響。而西路軍最高指揮官在戰場上缺乏機斷專行。部隊每走一部,均需不折不扣地照上級指示去辦,叫停就停,叫走就走,指揮員毫無機動自主的權力。西路軍的失敗,發生在西安事變后的復雜歷史關頭,也是蔣介石利用和談,玩弄兩面手法乘機加速消滅紅軍力量所致。事實證明,想通過談判,要蔣介石制約二馬,保存西路軍,是不現實的。革命力量的生存和發展,必須放在依靠自己,依靠人民基點的。
上一篇:姑息藩鎮,終致亡國
下一篇:官渡之戰中的袁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