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達克思
抗擊羅馬的奴隸起義及“角斗士戰爭”領袖。原為色雷斯人,參加羅馬軍隊,后被賣為奴隸,在意大利加普亞城一角斗學校為角斗士奴隸。因不堪殘酷虐待于公元前73年結眾起義,率同伴70余人逃往維蘇威山。值災荒期間,各地奴隸和貧民紛紛來歸。在多次打敗羅馬軍隊圍剿后,起義軍轉至他林敦灣,再沿半島東部北上。次年,起義軍迅速壯大至10余萬人,曾占領南意大利的大部地區。經整頓軍紀,采取保護小農利益等措施,軍威大振,隊伍繼續擴展。但隊伍內部發生分歧,以克里克蘇為首的一支隊伍脫離大軍,旋被羅馬軍隊鎮壓。公元前72年斯巴達克思率12萬起義軍繼續北上,擬越阿爾卑斯山返回故鄉,終因意見分歧和各種原因未能實現。起義軍回師南下,途中屢戰屢勝,逼近羅馬。羅馬元老院極度驚恐,宣布國家處于緊急狀態,授克拉蘇獨裁官權力,全力鎮壓起義。斯巴達克思未攻羅馬,南下至半島南端,準備渡墨西拿海峽進占西西里。克拉蘇在起義軍身后掘一深溝擋住其退路。起義軍因無船未能渡海,返身突破克拉蘇防線,準備由半島東渡亞得里亞海,經伊里利亞返色雷斯。但隊伍再次分裂,東岸布隆迪西港又被羅馬援軍所占,只得折回,在阿普里亞與克拉蘇決戰。元老院增調龐培與盧庫魯的羅馬軍團,全力圍攻。起義者經殊死奮戰,終于失敗,斯巴達克思與6萬名奴隸英勇陣亡,起義失敗。余部仍堅持在意大利各地作戰數年。斯巴達克思奴隸起義是古代世界最偉大的奴隸起義,沉重打擊了奴隸主階級的政治統治,迫使他們尋求更有力的統治制度和統治形式;進一步激化了各種社會矛盾,加速了羅馬共和國的滅亡;震撼了羅馬奴隸制基礎,奴隸主階級被迫改變剝削奴隸和經營田產的方式,隸農開始增多,新生產關系萌芽。
上一篇:文伐論
下一篇:晁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