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良策,官渡慘敗
東漢末年,豪杰四起。在諸方勢力中,以袁紹、曹操的實力為強。而袁、曹相比,袁紹在地理位置(當時他以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為根據地,占據幽、冀、青、并四州之地),軍事實力上都明顯優于曹操。曹操雖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利,但其所據中原地區,無險可守,攻守不易,因此,雙方在官渡之戰以前,一直是袁紹采取較強硬的攻勢。
東漢建安4年(199年)六月,袁紹在討平遼東公孫瓚后,企圖一鼓作氣,奪下曹操的大本營許昌(在今河南許昌東)。他的謀士沮授以為,袁軍所戰疲憊,府庫空虛,不宜此時發動大規模攻勢。但狂妄自大的袁紹根本聽不進去,親率精兵十萬,準備攻擊曹操。恰在此時,曹操為除去心腹之患而東征劉備,袁紹謀士由田豐向袁紹指出,此時正是從背后攻擊曹操的大好時機,袁紹竟又借故拒絕。東漢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擊敗劉備,返回官渡,袁紹方準備開始進攻許昌。田豐再次建議,袁軍應據險以持久戰,分兵幾路擾敵,使敵疲于奔命,必可大獲全勝,而不宜與敵決戰。袁紹不僅未聽,且將田豐下獄治罪。二月,袁紹派顏良攻奪白馬(今河南滑縣東黃河南岸),以搶占渡口,曹操用聲東擊西之計率兵佯攻袁軍側背,迫使袁紹迎戰,然后突然掉頭,馳援白馬,斬顏良,敗袁軍,退回官渡。沮授再次向袁紹指出,曹軍得利而不進攻,反而后撤,情況可疑,不能不防。此時不宜派兵追擊,更不宜全軍撲向官渡,而應以部分兵力去攻下官渡后,主力再出動,以免全軍覆沒的危險。袁紹不僅沒有采納,還以動搖軍心為名降了他的職,并派文丑等率軍渡河追擊曹操,曹操將輜重丟在路上,乘袁軍爭搶輜重的混亂之機發動攻擊,殺死文丑,消滅袁軍數千人。
屢戰屢敗,連損兩員大將的現實并沒有使袁紹對自己的戰略思想有所醒悟,他決定親率大軍,直搗許昌,沮授指出:我軍兵多糧足,但戰斗力較弱,曹軍兵少糧缺,戰斗力卻較強。因此,我軍利于持久,曹軍利于速決。現在決戰,顯然于我方不利。袁紹拒不聽從,率軍逼近官渡(在今河南中牟東北),筑營與曹軍相峙,相拒百余日。10月,謀士許攸向袁紹提議,曹軍主力在官渡,許昌必然空虛,如派奇兵襲許昌,定可使曹軍大亂,袁紹不聽,許攸家屬又被抓捕,許遂一怒之下投奔曹操,并提供了袁軍糧草的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的情報,曹操親率兵冒充袁軍,夜襲烏巢,盡燒袁軍糧草。袁紹不僅不救烏巢,反而急令進攻官渡,結果官渡未曾攻下,曹操已自烏巢獲勝返回,對袁軍形成兩面夾擊之勢,迫使袁軍大將張郃、高覽等投降,袁紹十余萬大軍頓時崩潰,袁紹本人僅率數百人倉惶北逃,兩年后,袁紹病死,余部被曹操剿滅。
袁紹官渡之戰,有多次取勝的機會,沮授、許攸等有名的謀士也為他指出了獲勝的策略,但袁紹剛愎自用,拘于己見,自恃兵多糧足,狂妄自大。戰術上屢屢指揮失誤,終至以優勢兵力敗于曹,不用良策,固執己見,實乃軍事家之大忌。
上一篇:不如直與黃金印
下一篇:不相信革命群眾的威廉·奧蘭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