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信革命群眾的威廉·奧蘭治
威廉·奧蘭治(William orange 1533—1584),德蘭革命時期的政治活動家,荷蘭共和國首任執政。威廉出身於德國拿騷邦的貴族家庭,其父為拿騷伯爵,伯父為荷蘭總督。1544年,年僅十一歲的威廉繼承了堂兄的爵位和財產,成為奧蘭治的親王。不久他奉父命到尼德蘭宮廷接受教育。1551年,他與尼德蘭的大貴族伯倫伯爵的女繼承人結婚,獲得了尼德蘭的領地。從此他把尼德蘭看作自己的祖國。威廉長期在西班牙查理一世和腓力二世宮廷任職,深受兩位君主器重,并被任命為荷蘭、西蘭和烏特勒支總督,獲得過西班牙最高騎士獎章金羊毛獎。16世紀50年代,尼德蘭發生了反對西班牙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威廉立場鮮明地站在尼德蘭革命人民一邊,成為當時著名的反對西班牙統治的愛國貴族。在革命取得勝利后,被選為首任荷蘭執政。
但是威廉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他的貴族性格使他長期以來不相信人民群眾的革命力量,在他看來,只有依靠德、法等新教徒國家的支援,尼德蘭革命才能取得勝利。所以他在1568年,曾經組織雇傭軍進攻尼德蘭,結果全軍覆沒。1572年,北方革命進入高潮,不到半年時間,除阿姆斯特丹外,北方大部地區都從西班牙手中解放出來。在這革命高潮中,威廉本應支持北方的革命,并且和人民群眾站在一起,深入開展斗爭,把革命推向南方。威廉卻對北方的勝利不感興趣,甚至抱怨北方革命來得太早。1572年7、8月份,威廉在法國新教徒的支持下,率領兩萬多雇傭軍,攻占尼德蘭幾個重鎮,但是,就在這時,法國發生巴特羅繆大屠殺,新教首領科里尼被殺。外國人的援助落空,威廉軍隊軍心動搖,西班牙人乘機偷襲威廉大本營,威廉戰敗,只身逃走,來到北方,10月就任總督。
1576年,布魯塞爾起義,南方革命進入高潮。1577年,威廉到達布魯塞爾,受到群眾熱烈歡迎,威廉在安特衛普建立總部,奪取政權,勢力擴及大部尼德蘭。但是由於南方貴族和天主教勢力支持西班牙政府,三級會議竟和西班牙妥協,并企圖將德皇兄弟馬塞厄斯大公抬上尼德蘭總督的寶座。威廉對此雖然反對,但在這關鍵時刻,他并沒有深入發動群眾,打擊南方的反動貴族和西班牙人的力量,而是自命清高,既不同敵人同流合污,又不相信群眾,結果導致革命受挫,西班牙人乘機發動進攻,大敗三級會議軍隊。威廉再次轉向國外,尋求新教國家援助,英國怕和西班牙發生正面沖突,不敢公開介入。德國新教徒雖出兵援助,但沒有取得任何成果。就在威廉四處求援之時,南方廣大群眾自發行動起來,推翻反動政府,沒收教產,奪取教會和貴族土地,殲滅西班牙雇傭軍。1579年,1月北方成立烏特勒支同盟,不久在這個同盟基礎上建立聯省共和國,荷蘭從此獨立。
事實證明,尼德蘭革命是人民群眾斗爭的結果,威廉不相信人民群眾,結果屢戰屢敗。
上一篇:不用良策,官渡慘敗
下一篇:不識地理遭風暴,全軍覆沒沉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