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外交文化·鑒真東渡日本
鑒真(688—763),姓淳于,揚州江陰縣(今江蘇省揚州市)人。16歲入揚州大云寺做沙彌。21歲在長安名剎實際寺受具足戒。具足戒的戒條,比丘(男僧)有250條,比丘尼(女僧)有500條,具足戒儀式隆重。受具足戒后在僧侶中有地位。鑒真隨后游歷長安、洛陽各大名寺,研討佛法,成為學問淵博的一代名僧。成為“被天下五百余州仰為受戒”的大師,鑒真受戒過的僧徒有四萬多人,時年46歲。公元六世紀,佛經傳入日本,日本僧侶很多,決定建立嚴格受戒制度,遂于733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派日僧榮叡和普照隨第九次遣唐使赴唐,延聘中國高僧東渡日本傳戒。榮睿和普照742年10月到揚州,拜見鑒真。鑒真不顧弟子“彼國太遠,性命難存,滄海淼漫,百無一至”的勸阻,決心親自去日本傳戒,弟子同去者21人。鑒真第一次東渡在742年冬,由于唐政府阻撓未果。此后鑒真四次東渡,都由于大海風浪或唐政府阻攔未能如愿。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年)10月日本遣唐使滕原清河與當時已在唐政府擔任官職的阿倍仲麻呂(即晁衡)來到揚州,再次拜請鑒真東渡,向日本“傳戒”。鑒真年已66歲,雙目失明,但毅然接受,開始了第六次東渡,從揚州出發,11月到達阿兒奈波島(沖繩島),12月20日抵達日本九州南部。754年,鑒真在日本首都奈良東大寺設戒壇。第一個前來受戒的是日本太上皇圣武上皇。光明太后,天皇孝謙女帝和日本僧徒400余人也先后接受了鑒真受戒。日本天皇拜鑒真為大僧正,加號大和尚。757年(唐肅宗正德二年),天皇將已故新田部親王的舊宅賜給鑒真。鑒真以此為基礎,建筑了唐招提寺。鑒真在日本傳法布道十年,死于奈良,年76。他的座像供奉于唐招提寺,至今供日本僧徒朝拜。唐招提寺是日本奈良時代建筑藝術的明珠,對日本建筑有很大影響。鑒真還從中國帶去《大方廣佛華嚴經》、《菩薩戒疏》佛典,帶去王羲之、王獻之的真跡法帖,對日本書法影響很大。鑒真是中日文化和友好的使者。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科技文化·都江堰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錢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