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爾決斗身亡
裴迪南·拉薩爾(1825—1864)生于德國布勒斯勞的一個猶太富商家庭。1840年,他就讀于萊比錫商業學校。1841年,他進入布勒斯勞大學,后轉入柏林大學,研究黑格爾哲學,接受黑格爾哲學。1845年,畢業于柏林大學。1864年,他為哈茨費爾德伯爵夫人的離婚案奔波,并與她廝混在一起。
1848年,德國革命爆發以后,拉薩爾參加萊茵地區杜賽爾多夫民主派并成其領導之一。拉薩爾在《新萊茵報》工作,與馬克思相識。革命失敗后,拉薩爾被捕,于1849年5月被判六個月徒刑。出獄后繼續為哈茨費爾德伯爵夫人離婚案奔波,前后七、八年,終于獲勝。拉薩爾也從這位伯爵夫人的遺產中獲得巨額報酬。1858年遷居柏林。次年,寫出歷史劇《弗蘭茨·馮·濟金根》和《意大利的戰爭和普魯士的任務》,支持普魯士王朝戰爭,表示愿為普魯士政府效勞。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初,德國工人運動重新高漲。1862年春,拉薩爾企圖利用馬克思的威望,共同創辦小報,共同領導德國工人運動,遭到馬克思的拒絕。拉薩爾一方面向馬克思保證他要忠于《共產黨宣言》的原則;另一方面卻拋出違反《共產黨宣言》原則的《工人綱領》。1863年3月1日,拉薩爾寫出《公開答復——致籌備萊比錫全德工人代表大會的中央委員會》。5月,拉薩爾組織“全德工人聯合會”,任主席。并不顧許多工人組織反對,將哈茨費爾伯爵夫人和因貪污公款和耍流氓而被監禁的施韋澤拉入領導核心,指定他們為自己的接班人,還要求入會者都宣誓效忠拉薩爾。他從超階級的國家觀出發,鼓吹通過爭取普遍、平等、直接的選舉權和依靠國家幫助建立生產合作社的方法,可能使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他還宣揚鐵的工資規律,掩蓋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實質,反對無產階級革命;誣蔑農民和小資產階級為反動的一幫,反對工人與農民結盟。1863年5月—1864年4月,拉薩爾先后十多次秘密會見俾斯麥,表示支持俾斯麥的“鐵血政策”和普魯士領導的王朝統一戰爭,以乞求普選權,出賣工人運動并秘密領取政府津貼。這引起德國先進工人的不滿,要求清算拉薩爾的機會主義觀點,改組全德工人聯合會。
拉薩爾曾在柏林與一位巴伐利亞外交官的女兒馮·德尼格斯相愛,并于1864年夏在里吉決定結婚。拉薩爾到日內瓦的馮·德尼格斯小姐住處,向她父親商討結婚事宜,遭到反對。德尼格斯的父親將她囚在家中,并將她許配給青年軍官拉科維扎。1864年8月28日,拉薩爾在與拉科維扎的決斗中身負重傷,8月31日死去。
拉薩爾的功過是非,至今仍有爭議。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拉薩爾早期的政治鼓動對德國工人運動走上獨立的道路是有功勞的,同時在《哥達綱領批判》等著作中清算了拉薩爾的機會主義路線。拉薩爾在全德工人聯合會中實行家長式的獨裁統治,通過遺囑方式指定接班人的作法對德國工人運動危害甚大。而其以決斗身亡亦令人遺憾。
上一篇:拉美經濟的兩大包袱
下一篇:拉赫瑪尼諾夫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