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趣談·聶鑫森
聶鑫森(1948~),湖南湘潭人。當代著名作家、學者。1964年開始發表作品。曾就讀于魯迅文學院和北大中文系作家班。著述豐富,代表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小說方陣·聶鑫森卷》《鏢頭楊三》《太平洋樂隊的最后一次演奏》《愛的和弦與變奏》,長篇小說《夫人黨》《浪漫人生》《霜天梅影》《詩鬼畫神》,詩歌集《地面與地底的開拓》《他們脖子上掛著鑰匙》,散文隨筆集《旅游最佳選擇》《收藏世界的誘惑》《優雅的存在》《闌干拍遍》《一個作家的讀畫筆記》《觸摸古建筑》等,另有文化研究著作多部。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創作研究之外,兼擅翰墨丹青。現為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炎帝書畫院副院長、株洲市文聯副主席。
精選畫材 精練筆墨
正如青島作家薛原所說,在中國當代文學界,作家們都以得到一幀聶鑫森的扇面畫為榮。聶鑫森的扇面畫皆為寫意小品。在談創作體會時,聶鑫森說,第一,在“小品”這個小天地里,畫家必須精選畫材,以少勝多; 第二,“寫意”必須有精練的筆墨,以此抓神取貌,極生動地塑造形象。
聶鑫森的寫意扇面畫追求意境的營造和畫面的內涵,尤其注重題跋札記。他在《自家畫款錄》題記中說:“我的畫,無宗無派,亦沒有受名師指點,故少定式,但自謂在筆墨上是下過力氣的。一幅畫完成了,或文,或詩,這是多年來從事文學創作練就的功夫,與畫相映成趣,這一點頗得友人青睞。”聶鑫森以汪曾祺為例,說汪先生是一個才子型的作家,能文,能詩,能畫,曾寫一文談到畫與款:“畫之品位高低決定畫中是否有詩,有多少詩。畫某物即某物,既少內涵,又無意境,無感慨,無嬉笑怒罵,苦辣酸甜。有些畫家,功力非不深厚,但很少詩意。他們的畫一般都不題詩,只是記年月……”聶鑫森說要好好記住汪老的話,其實這也是他對于丹青繪事的夫子自道。
聶鑫森像
聶鑫森的扇面,集詩、書、畫于一體。如他畫 《清白圖》扇面,水墨濃淡相間,勾勒出一棵水靈茂盛的白菜,下角點綴兩枚石榴,其中一枚熟透爆裂出幾粒晶瑩的石榴籽。題詩為:“玉盤珍饈不足憐,何如清白在人間。菜根難咬終須咬,最難咬處即真禪。”再如他畫《雞冠花》扇面,四朵飽滿艷麗的雞冠花錯落有致,寥寥幾筆重墨勾出葉形,滿紙彌漫著濃郁的生機; 題為“只戴雞冠不司晨”; 題后跋語: “齊白石云 ‘客窗一夜如年久,聽到天明汝不啼’,吾用此意,為民公仆者能不思乎? ”
在扇面的水墨渲染中,寄托著作者的情懷和追求。如 《秋霜圖》,兩朵紅菊映襯著一棵雁來紅,整個畫面紅氣逼人;題詩曰:“東籬露冷霜亦濃,蝶影蜂歌何處尋?最喜菊花攜友至,一腔熱血雁來紅。”而《芋菜圖》更表達了堅守心靈家園的傳統文人精神——畫有大大小小五個飽滿的芋頭和兩棵碩厚的白菜,題曰:“當年咬嚼菜根香,何懼艱難百味嘗。日日樓臺張盛宴,豈知心靈是家鄉。”
聶鑫森在扇面中所表現的意旨情趣,皆從樸實無華的日常生活中拈來。如《青蛙》,畫面上竹簍斜傾,一只青蛙沖開簍蓋,奮力脫逃。題曰:“捕蟲護禾稼,鼓吹奪豐收。叱爾小人輩,故將我囚? ”作家薛原認為,“解悶且揮如椽筆”,也就是聶鑫森小說之外愛丹青的緣由。
《花卉》扇面 聶鑫森
上一篇:信札趣談·聶榮臻
下一篇:扇面趣談·胡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