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的優良素質和領導集團內部的團結協調是決定事業成敗的關鍵
諸葛亮在長期的領導活動中,特別強調領導者的德才素質和領導集團內部的團結協調,主張充分發揮整體效應。他自己率先垂范,注重思想政治工作,親自協調各方面的關系,使領導集團充滿生機,富有戰斗力。
1.領導者必須具備優良的德才素質
諸葛亮和歷史上許多杰出政治家一樣,認為領導者的優良素質是為政之本,是決定國家命運的根本問題。他認為人的政治立場和思想道德品質是領導者素質的首要問題。他說:“人之忠也,猶魚之有淵,魚失水則死,人失忠則兇,故良將守之,志立而名揚。”(第153頁)
關于領導者的素質,繼孫子的“五德”之后,諸葛亮提出“五強”,即“高節可以厲俗,孝第可以揚名,信義可以交友,沉慮可以容眾,力行可以建功”(第307頁)。對下屬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知其饑寒,功其勞苦”,對自己“事無茍免,不為利撓,有死之榮,無生之辱”, “貴而不驕,勝而不持,賢而能下,剛而能忍”。處理問題“奇變莫測,動應多端,轉禍為福,臨危制勝”, “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罰不擇貴”。強調加強自身的修養,“見賢若不及,從諫如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第297頁)。諸葛亮還告誡下屬:“不持強,不怙勢,寵之不喜,辱之而不懼,見利不貪,見美不淫,以身殉國,一意而已。”(第303頁)不要居功自傲,“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第306頁)。以上講到了領導者應具備忠、信、仁、勇、智、義、禮以及謙虛謹慎、善于應變、足智多謀等許多方面的素質。
諸葛亮還從反面對領導者不稱職的許多突出表現提出了忠告,即所謂“五害”“八弊”和“八惡”。諸如“一曰,結黨相連,毀讒賢良;二曰,侈其衣服,異其冠戴;三曰,虛夸妖術,詭言神道;四曰,專察是非,私以動眾;五曰,伺候得失,陰結敵人”,有此“五害”的“奸偽悖德之人,可遠而不可親也”(第294頁)。對另一些錯誤,要力求避免克服,并列舉了八種弊病,即“一曰,貪得無厭;二曰,嫉賢妒能;三曰,信讒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猶豫不決;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詐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禮”(第301頁)。此外,領導者應當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力戒“八惡”,即“謀不能料是非,禮不能任賢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濟窮厄,智不能備未形,慮不能防微密,達不能舉所知,敗不能無怨謗,此謂之八惡也”(第307頁)。
諸葛亮關于領導者德才素質的觀點是全面深刻的,他首先突出了政治立場和政治態度這個根本,然后從各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有積極的主張,也有應注意的問題,這些觀點,直到今天仍不失其意義。
2.正確處理領導集團內部關系
如何正確處理協調領導集團內部的關系,使之團結和諧,諸葛亮抓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有全局觀念和整體觀念,領導者要處處出以公心。他在《前出師表》中指出:“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即統一政策法令,各司其職,各盡其能,依法辦事,正派公道。其次,建立健全領導核心,決策、信息、執行機構統一協調,他說“夫為將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 “必有博聞多智者為腹心,沉審謹密者為耳目,善悍敵者為爪牙”(第325頁)。領導“腹心”或核心,必須足智多謀,信息機構要高度靈敏準確,而且要有一批忠實勇敢、過硬人員組成的執行機構。
諸葛亮很善于協調領導集團內部的人際關系,很重視內部的團結和諧,他說:“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則不勸而自戰矣。”(第356頁)公元214年,馬超投向劉備,使久攻不下的成都劉璋軍隊大為震驚,不過十天就攻下成都,劉備任命馬超為平西將軍,封都亭候。關羽在荊州得知此事心中不服,寫信向諸葛亮打聽情況,諸葛亮回信說:“孟啟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并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三國志·關羽傳》)此信十分得體,關羽看后很高興,還在賓客中傳看。諸葛亮能看到他人的缺點錯誤,并采取恰當方式勸誡。與諸葛亮同時受劉備托孤的重臣李嚴,過分看重名利,諸葛亮給他寫信說:“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余,妾無副服。”(第88頁)以示規勸,后李嚴犯罪,削職為民,諸葛亮給其兒子李豐寫信,要他寬慰父親,自省其過,一心報國,仍有出路,同時要李豐正確認識父過,好好工作。李嚴很敬重諸葛亮,希望有朝一日能重新被起用,因此,諸葛亮死后不久他也憂郁而死(《三國志·李嚴傳》)。
3.“教令為先”“攻心為上”的思想政治工作
諸葛亮領導思想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順人心,依人力,因此,他在整個領導活動中,很注意思想工作。他說:“治人之道,謂道之風化。”(第243頁)主張正面教育。同時,對人們的落后意識和消極方面,也要批評遏制,他說:“故治人猶如養苗,先去其穢。”(第243頁)他認為思想工作還應言傳身教,“正己教人”。“身不正則令不從,令不從則生變亂”(第277頁)。領導者“教令為先”執法在后。“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則人不無勇矣。”(第352頁)領導者應關心群眾疾苦,與軍民同苦同樂,“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饑,軍火未然,將不言寒……夏不操扇,雨不張蓋,與眾同也”, “同寒暑,等勞逸,齊甘苦”(第359、309頁)。對下屬“有難以身先之;有功以身后之;傷者,泣而撫之;死者,哀而葬之;饑者,舍而食之;寒者,解而衣之;知者,禮而祿之;勇者,賞而勸之”(第338頁)。
領導者還要善于處理軍民內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有危者安之,有懼者悅之,有叛者懷之,有冤者申之,有強者抑之,有弱者扶之,有謀者親之,有讒者復之,獲財者與之。”(第317頁)
思想工作要“攻心為上”。公元225年,諸葛亮北平南中的永昌、益州、越嶲、牂牁四郡,即今天云、貴、川交界邊境地區,臨行前接受馬謖進言:“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于是對孟獲七擒七縱,反復開導,最后,孟獲心悅誠服,表示:“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資治通鑒》七〇卷)就是對于犯錯誤的人,也要使之認罪伏法,馬謖因失街亭依軍法判死刑,他給諸葛亮寫信表示“使平生之交不虧于此,謖雖死恨于黃壤也”(《三國志·董劉馬陳董呂傳》)。
諸葛亮對同僚和下屬的缺點錯誤,也敢于大膽誠懇耐心地批評教育。公元227年,諸葛亮進軍漢中,準備北伐,任張裔為留守長史,負責丞相府日常事務。張裔聰明能干,諸葛亮很器重他。但此人心胸狹窄,不能容人,看到諸葛亮同時也重用司鹽校尉岑述,就很不滿意。諸葛亮寫信批評其錯誤,態度嚴肅,語言誠懇。對自己的錯誤,諸葛亮也敢于自我批評,公開檢討。
諸葛亮對自己要求嚴格,堅持原則,心胸坦蕩,公正廉潔,寬厚待人,在中國古代,像他這樣忠誠正直、令人敬仰的政治家實不多見。
上一篇:領導活動的基本問題
下一篇:領導集團內部君臣相知,犯而勿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