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浩》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殷浩》人物故事小傳
殷浩(公元?—356年)字淵源。東晉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東北)人。(《晉書》本傳作“深源”,避唐高祖諱改之。)。善談玄,負虛名。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官揚州刺史。時朝中輔政大臣庾氏兄弟及何準等相繼去世,而穆帝年幼(公元343年生,公元344年即位),蔡謨與司馬昱輔政。桓溫繼庾氏握重兵,朝廷深忌之,為抑制他,任用殷浩參與朝政。后趙滅亡,殷浩以中軍將軍、都督五州軍事領軍北伐,為前秦所敗。又因姚襄倒戈,于山桑大敗。桓溫上疏責之,廢為庶人,流徙于東陽信安(今浙江衢縣東)。在流放期間,潛心研讀佛經,以至雖被黜而無怨言。但是殷浩信佛只不過是為了求得安慰。桓溫要任他為尚書令時,他高興得手忙腳亂,竟發生了未把書信裝入信封而給桓溫送去一個空函這樣的失誤,于是尚書令也泡湯了。
〔正 史〕
殷浩字深源,陳郡長平①人也。父羨,字洪喬,為豫章太守,都下人士因其致書者百余函,行次石頭,皆投之水中,曰:“沈②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喬不為致書郵。”其資性介立如此。終于光祿勛。
浩識度清遠,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與叔父融俱好《老》、《易》。融與浩口談則辭屈,著篇則融勝,浩由是為風流談論者所宗。或問浩曰:“將蒞官而夢棺,將得財而夢糞,何也?”浩曰:“官本臭腐,故將得官而夢尸。錢本糞土,故將得錢而夢穢。”時人以為名言。
三府③辟,皆不就。征西將軍庾亮④引為記室參軍,累遷司徒左長史。安西庾翼復請為司馬。除侍中、安西軍司,并稱疾不起。遂屏居墓所,幾將十年。……
建元初,庾冰兄弟及何充⑤等相繼卒。簡文帝⑥時在藩,始綜萬機,衛將軍褚裒⑦薦浩,征為建武將軍、揚州刺史。浩上疏陳讓,并致箋于簡文,具自申敘。……浩頻陳讓,自三月至七月,乃受拜焉。
時桓溫既滅蜀,⑧威勢轉振,朝廷憚之。簡文以浩有盛名,朝野推伏,故引為心膂,以抗于溫,于是與溫頗相疑貳。會遭父憂,去職,時以蔡謨攝揚州,以俟浩。服闕,征為尚書仆射,不拜。復為建武將軍、揚州刺史,遂參綜朝權。穎川荀羨少有令聞,浩擢為義興、吳郡,以為羽翼。王羲之密說浩、羨,令與桓溫和同,不宜內權嫌隙,浩不從。
及石季龍死,胡中大亂,⑨朝廷欲遂蕩平關、河,于是以浩為中軍將軍、假節⑩、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軍事。浩既受命,以中原為己任,上疏北征許洛。將發,墜馬,時咸惡之。既而以淮南太守陳逵、兗州刺史蔡裔為前鋒,安西將軍謝尚、北中郎將荀羨為督統,開江西田千余頃,以為軍儲。
師次壽陽(11),……浩既至許昌(12),會張遇反,謝尚又敗績,浩還壽陽。后復進軍,次山桑(13),而襄(14)反,浩懼,棄輜重,退保譙城,器械軍儲皆為襄所掠,士卒多亡叛。浩遣劉啟、王彬之擊襄于山桑,并為襄所殺。
桓溫素忌浩,及聞其敗,上疏罪浩……。竟坐廢為庶人,徙于東陽之信安縣。
浩少與溫齊名,而每心競。溫嘗問浩:“君何如我?”浩曰:“我與君周旋久,寧作我也。”溫既以雄豪自許,每輕浩,浩不之憚也。至是,溫語人曰:“少時吾與浩共騎竹馬,我棄去,浩輒取之,故當出我下也。”又謂郗超(15)曰:“浩有德有言,向使作令仆(16),足以儀刑百揆,朝廷用違其才耳。”
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戚。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浩甥韓伯(17),浩素賞愛之,隨至徙所。經歲還都,浩送至渚側,詠曹顏遠詩云:“富貴他人合,貧賤親戚離。”因而泣下。后溫將以浩為尚書令,遺書告之,浩欣然許焉。將答書,慮有謬誤,開閉者數十,竟達空函,大忤溫意,由是遂絕。永和十二年卒。
《晉書·殷浩傳》卷七七
〔注 釋〕
①長平:今河南西華縣東北。②沈:同“沉”。③三府:漢代太尉、司徒、司空設立的府署合稱三府,魏晉沿用。④庾亮(公元289—340年),東晉穎川鄢陵人(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字元規。歷仕元、明、成帝三朝。死后,弟庾翼繼其鎮武昌。庾冰亦庾亮弟,公元344年出為江州棘史,鎮武昌,尋病死。庾翼于公元343年北伐,公元344年兵敗,尋病死。⑤何充(公元292—346年):成帝時與庾冰同參錄尚書事。康帝死,輔幼主穆帝,兩年后亡故。⑥簡文帝:簡文帝司馬昱(公元320—372年),公元371—372年在位,司馬睿少子。時為會稽王、撫軍大將軍、錄尚書六條事、專總萬機。⑦褚裒(公元303—349年):東晉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字季野。女為康帝皇后。官征北大將軍,鎮京口。永和五年(公元349年)石虎卒,他以征討大都督率軍進駐彭城,失利而退,憂病死。⑧桓溫既滅蜀:桓溫(公元312—373年)于永和元年(公元345年)任荊州刺史,繼庾氏握長江中游兵權。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滅成漢。有受禪之志。⑨“石季”句:石季龍即后趙皇帝石虎,公元349年卒。子侄為爭權展開混戰,中原大亂。⑩假節:即持節。古代使臣出行,持節以為憑證。魏晉后以持節為官名,為刺史總軍戎者。(11)壽陽:今安徽壽縣。(12)許昌:今河南許昌市東。(13)桑:今屬安徽。(14)襄:姚襄(公元331—357年),羌族,姚戈仲之子。晉永和八年(公元352年)戈仲死,領眾歸東晉,駐譙城(今河南夏邑北)。次年叛晉,襲破殷浩軍。后為桓溫敗,入關中,遇苻堅,兵敗被殺。(15)郗超(公元336—377年):時任桓溫參軍,深獲信任。(16)令仆:尚書令仆射的合稱。(17)韓伯:晉穎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字康伯。留心文藝,為清談文章之士。被簡文帝引為談客。
[相關史料]
殷浩始作揚州,①劉尹行,日小欲晚,便使左右取

《世說新語·政事》及注
殷中軍讀《小品》,⑤下二百簽,皆是精微,世之幽滯。嘗欲與支道林⑥辯之,竟不得。今《小品》猶存。[劉孝標注]《高逸沙門傳》曰:“殷浩能言名理,自以有所不達,欲訪之于遁。遂邂逅不遇,深以為恨。其為名識賞重,如此之至焉。”《語林》曰:“浩于佛經有所不了,故遣人迎林公,林乃虛懷欲往。王右軍⑦駐之曰:‘淵源思致淵富,既未易為敵,且己所不解,上人未必能通。縱復服從,亦名不益高。若佻脫不合,便喪十年所保。可不須往。’林公亦以為然,遂止。”
《世說新語·文學》及注
殷中軍被廢東陽,始看佛經。初視《維摩詰》,疑《般若波羅密》太多,后見《小品》,恨此語少。⑧
《世說新語·文學》
殷中軍被廢,徙東陽,大讀佛經,皆精解。唯至“事數”⑧處不解。遇見一道人⑨,問所簽,便釋然。
《世說新語·文學》
〔注 釋〕
①始作揚州:作揚州刺史。②襆(bu):同纀。《爾雅·釋器》:“裳削幅,謂之纀”郭璞注:“削殺其幅,深衣之裳。”江永《鄉黨圖考·衣服》:“深衣等裳無辟積,其當旁之衽,須斜裁,謂之殺。”深衣,古代諸侯、大夫、士平時閑居所穿的衣服,上衣和下裳相連。③薨(hong):古時稱諸侯或高官死。④⑤《小品》:佛經名。⑥支道林:東晉名僧支遁,字道林,世稱林公。⑦王右軍:王羲之曾為右軍將軍,故名。⑧《維摩詰》:全稱為《維摩詰所說經》。現通行本為后秦鳩摩羅什所譯,3卷本。維摩詰是和釋迦牟尼同時代的大乘居士,為佛典中現身說法,辯才無礙的代表人物。《般若波羅密》全稱為《大般若波多密多經》。《小品》是鳩摩羅什對般若經的簡譯本,與東漢末支讖所譯《道行般若》為同書異譯。⑧事,指因緣生之一切有為法,即宇宙間千差萬別的現象。與平等門之“理”相對。數,唯識宗作24不相應行法之一,勝論學派以之為24德之一。即表存在之數量。⑨道人:和尚舊稱道人。魏晉時,社會上習慣稱佛教徒為道人,稱道教徒為道士。
上一篇:《殷仲堪》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殷仲堪》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漢孝昭帝劉弗陵》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漢孝昭帝劉弗陵》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