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早期音樂團體的興衰
二十年代由于對蘇聯音樂發展道路和任務的不同認識,出現了不同派別,成立了幾個音樂組織團體。
俄羅斯無產階級音樂家協會,簡稱“拉普姆”,成立于1923年。主要由凱爾德什、日托米爾斯等年輕的音樂理論家組成。主要綱領是音樂要緊密配合政治斗爭,強調音樂的思想性,在勞動人民中廣泛開展音樂啟蒙運動,對音樂生活中的各資產階級思想進行斗爭。強調群眾歌曲是創作的主要體裁。創辦了《音樂和十月》、《無產階級音樂家》等刊物,宣傳自己的主張。但他們陷入狹隘的庸俗社會學觀點,輕視古典遺產和專業音樂技術。
革命作曲家和音樂活動家聯盟,簡稱“奧爾基姆德”,1925年從“拉普姆”分出來的組織。主要成員有瓦西里耶夫—布格萊、科爾奇瑪廖夫等。他們反對“拉普姆”的宗派主義傾向,創作限于配合當前政治任務的小型作品。
莫斯科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生生產集體,簡稱“普羅科爾”,成立于1925年。主要成員有:達維堅科、別雷、科瓦爾等。創作以歌曲與合唱曲為主。力求表現蘇聯現實生活和革命形象,反對學院派的美學觀和創作傾向,反對在探討通俗易懂的音樂語言時過于簡單化。為紀念十月革命十周年,集體創作了大型清唱劇《十月的道路》。達維堅科的《布瓊尼騎兵師》、《大街在騷動》、《在離首都十俄里的地方》,別雷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科瓦爾的《青春》等,在二十至三十年代廣泛流行。對蘇聯歌曲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1928年主要成員參加了“拉普姆”,從此其創作思想納入“拉普姆”的軌道。
現代音樂協會,簡稱“阿斯姆”,1924年成立,是與“拉普姆”觀點對立的組織。曾成為國際現代音樂協會的分部。主要成員有:米亞斯科夫斯基、沙波林、阿薩菲耶夫、舍巴林、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維奇等。主張宣傳介紹各國和蘇聯現代作曲家的最新創作。無統一的創作綱領,同時存在著各種甚至完全相反的創作傾向和風格,他們注重創作手法的更新,但忽視音樂思想內容。創辦了《現代音樂》刊物,宣傳自己的主張。三十年代初期,他們對現實生活無動于衷和漠不關心,處于與世隔絕狀態。1931年隨著米亞斯科夫斯基、卡巴列夫斯基等人退出協會,該組織實際已不復存在。
還有“莫斯科作曲者協會”,簡稱“阿馬”。主要成員有:布蘭特、米柳京、杜納耶夫斯基、波克拉斯(兄)等。他們從事輕音樂創作,吸收爵士樂的因素。
這幾個組織中居統治地位的是“拉普姆”,他們在左傾思潮和宗派主義對音樂界產生嚴重影響,曾多次受到批評。1932年4月23日,聯共(布)中央通過了《關于改組文藝團體》的決議,取消了“拉普姆”,其他派別團體也相應消失,成立了統一的蘇聯作曲家協會,糾正了過去的錯誤。從此蘇聯音樂創作走上新的繁榮的發展道路。
上一篇:蘇聯教育發展的反反復復
下一篇:蘇聯火箭發射失敗的慘痛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