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憲章”的幻想
18世紀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于1762年發表的五卷本長篇巨著《愛彌兒—論教育》,在批判腐朽的封建舊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抑的同時,提出了追求個性解放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在此以前,基本上都是以成人的理解和觀點去教育兒童,《愛彌兒》的問世,高呼要把兒童當兒童看待,不要把他們當成人對待,兒童有自己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有自己的身心發展規律,人們要尊重兒童、觀察兒童、理解兒童,順著兒童天性發展的自然規律來對他們施以教育,尖銳地抨擊了以往人們不考慮兒童的身心特點,極大束縛兒童天性發展的舊教育觀念,為此,盧梭提出了以培養資產階級新人——身心兩健的自然人為教育目標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從此以后,幾乎所有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都無不把教育目標放在培養學生健全的個性上,而且不僅教育科學領域,就是心理科學領域,社會科學領域等都掀起了研究兒童,了解兒童生理心理方面的發展特點及規律的熱潮。他要求教育適應自然,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這對后來兒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的發展是可貴的啟示;他從人道主義思想出發,要求熱愛兒童、尊重兒童,這一點直接影響了18世紀末泛愛主義教育的發展;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和福祿倍爾等人,都從不同方面受到盧梭教育思想的啟示;尤其是他強調教育要追隨兒童的自然本性,以及讓兒童通過各種活動經驗,通過生活進行學習的主張,成為杜威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的思想來源之一。也正因為盧梭的《愛彌兒》一書所反映出來的教育思想的這種深遠的意義,它被世人稱作“兒童憲章”的同時,也被認為是新舊教育的分水嶺。可惜的是,盧梭教育思想中提倡的返歸鄉村式的大自然中進行所謂純粹的“內在的自然”狀況下的教育及其主要靠學生的親自活動獲得直接經驗來學習等具體思想不僅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當時,就是今天恐怕也是實踐不了的,所以許多人認為盧梭的教育思想是一種難以實現的幻想,這是有道理的。
上一篇:“兒童學”的得與失
下一篇:“全國山河一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