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飲酒之失
晉代大文學家陶淵明,在他五十一歲的時候,寫過一首《責子》詩,詩中寫道:
白發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
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
從此詩中,我們知道,陶淵明有五個兒子,但都不很聰明,非但不聰明,且都有些癡呆。老大、老二十五、六歲,正是束發讀書之年,但都懶惰不好文術,令陶淵明失望。老三、老四十三、四歲,竟連簡單的數字都不認識,可見其渾沌難教。老五將年九歲,每天只知道吃,其他恐怕什么都不懂。此詩一些地方可能有夸張,但系陶淵明親口所說,事實大體可信。
陶淵明本人學養豐厚,志向高遠,其妻翟氏也與他志趣相合,非常賢慧。五個兒子為何竟這樣“不成氣候”呢?陶淵明歸之為“天運”。其實,據現有材料,我們可以大體推測其原因的。
我們知道,陶淵明“性嗜酒”,而且酒量很大。據其自傳《五柳先生傳》說,他每次喝酒,必定大醉方才盡興。遇到好酒,每天都要喝,而且一定要喝醉,醉了以后就寫詩言志。殊不知,這樣長期的飲酒生活,使他創作了不少“篇篇有酒”的得意佳作,也使他的五個兒子那么的不得其意!中國古代醫學認為,酒后同房,生子愚癡;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酒精對于男性精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往往造成不育、后代智力低下等等。可惜,陶淵明大概不懂醫學,所以他只把自己的情況歸之為“天運”。更可悲的是,他為此感到很愁悶,又借酒消愁,“且進杯中物”,而不知道這“杯中物”正是罪魁禍首啊!
文人好酒,歷來只傳為佳話美談,不知酒于文人,有功也有過。曠達的陶淵明對自己的后代無可奈何,尚要吟詩解嘲,只是其中一例而已。
上一篇:陶淵明的苦惱
下一篇:陶行知也想“教育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