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這是文天祥臨終前寫出的氣吞山河的《正氣歌》,表現了一位愛國志士的浩然正氣。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是南宋末年由文臣舉兵抗元的將領。他是吉州廬陵(今江西吉水)人,生于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文天祥自幼天資聰明,胸懷大志,抱負非凡,并且在父親文儀及名師指點下苦讀經史。青年時期,他儀表堂堂,才貌出眾,成為名揚江南的才子。二十歲那年,他來到當時的京師臨安(今浙江杭州)參加殿試,成績名列前茅,舉進士第一,中了狀元。殿試策論時,他筆不加點地寫了一篇萬余言的長論,對天變、人生、人才、士習、國計、民力、盜賊、邊防等方面的時弊,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對策。這是一篇頗有見識的經世之文。理宗皇帝讀完后高興地贊嘆道: “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打這以后,不僅 “文天祥”一名為世人皆知,而且又得來 “宋瑞”這一字號。
文天祥步入仕途,正值元朝軍隊越過黃河,節節南侵,南宋王朝行將滅亡的動亂時期。在這樣的形勢下,腐朽的南宋朝廷,偏安茍且絲毫不圖振作,不去整飭軍備、動員一切力量進行抗戰。相反,以理宗為首的統治集團仍沉溺于聲色享樂之中,宮苑窮土木之功,陳設圖奢華之極。上行下效,相習成風。官僚集團之間,結黨傾軋,賄賂公行。這個偏安東南一隅的小朝廷,已經到了腐敗透頂,無可救藥的地步了。
面對內憂外患,時弊叢生的現實,文天祥憂國憂民。他為振興宋室,扶保朝綱,進行了頑強的斗爭。起初,文天祥任刑部郎官,后出任贛州知州等。在任內,他不阿權貴,執法公正,政績顯著,在地方上享有盛名??墒?,當時朝中大權被理宗的寵妃閻貴妃和綽號 “董閻羅”的董宋臣以及丁大全等人把持,朝廷內外一些剛正而有作為的官員,無不受到排擠和打擊。所以,文天祥在初入仕途的十余年中,經歷了十分坎坷的道路。他時而就職,時而被罷官,如此反復數次。
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宋元戰爭已經到了十分激烈的關頭。南宋在江南的勢力處于行將崩潰的前夕,宋軍從戰略上陷于極度被動的地位,敗局已難以挽回。在這樣的形勢下,文天祥毀家舉兵,開始了自己晚年的軍事生涯。
迎難而起 毀家舉兵
文天祥起兵之前,就極力反對董宋臣等人的畏敵避戰之舉。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年),忽必烈大舉攻宋,江南各地陷入一派混亂。大敵當前,董宋臣膽怯如鼠,非但不敢迎戰抗敵,反而提出了遷都四明(今浙江鄞縣)、以避敵鋒的主張。朝中群臣畏其專橫,莫敢反對。當時,文天祥作為寧海軍節度判官,居住臨安。他聞此朝議,坐立不安,當即上書理宗,要求斬宋臣、安人心、迎擊蒙軍; 接著,向理宗詳細陳述了救亡圖存的方案。這一上書是文天祥不畏強敵,力主抗戰的一篇杰作。
事隔不久,時局發生變化。忽必烈遭到江南人民的打擊,又遇軍中疾疫漫延,被迫撤軍。從此以后,文天祥雖迭受董宋臣等人的打擊,但志節已為江南人民和朝野主戰派稱頌。咸淳九年(1273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得機會拜見前丞相江萬里。江萬里與其談論國事,見他慷慨忠堅,倍受感動,故深沉地對文天祥說: “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有變,吾閱人多矣,世道之責,其在君乎?君其勉之?!?sup>①江萬里希望文天祥發憤努力,承擔救國救民之責。江萬里的忠告,給了文天祥巨大力量。他的預言,僅一年就變成了現實。
咸淳十年,忽必烈采取 “先事襄陽,浮漢人江”,順流東下的戰略,②在奪占襄陽后,發兵二十萬,再度東下攻宋。一路勢如破竹,南宋大小官員望風而降,鄂州、黃州、蘄州、江州及德安、六安接連失陷。與此同時,在淮河下游的元軍直接出兵攻擊揚州。南宋朝廷陷入空前的驚亂之中。這時,新立的宋恭帝趙顯年方四歲, 朝政由太皇太后謝道清主持。 謝太后見宋軍江防各將大都變節降元,都城臨安危在旦夕,急忙頒詔各地,起兵 “勤王”。為此,她還給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發了一道專旨。文天祥捧著詔書,痛哭流涕。他聽說各地將領不予響應,更加焦急不安。最后,只得在自己任職的贛州招兵買馬,屯集糧草,獨自起兵。
為了廣泛動員和組織當地人民起來抗元,文天祥利用在贛州頗有名望的鄉老陳繼周出面號召,同時廣泛聯絡自己的親友參加。贛州人民及地方豪杰爭相起而響應。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文天祥便組織起了三萬義兵。這支隊伍是在無錢無糧,徒手自奮的情況下自愿組織起來的,除了陳繼周父子參加以外,文天祥的妹夫彭震龍、朋友劉洙、同鄉鄧郯等都相繼加入了這一行列。隊伍的成員有白發蒼蒼的老人,也有風華正茂的青少年,還吸收了許多當地少數民族戰士。
起初,文天祥的個別朋友對于用這樣一支隊伍出戰元軍,缺乏信心,故出面勸阻道: “今大兵(指元軍)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內地,君以烏合萬余赴之,是何異驅群羊而搏猛虎?!蔽奶煜榛卮鹫f:“吾亦知其然也。第國家養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關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而起者。義勝者謀立,人眾者功濟,如此則社稷猶可保也?!?sup>①一席話,說的大家心悅誠服。當時,文天祥的家境是比較富裕的,生活條件也頗為安逸。他平時奉祿甚厚,雇有樂工、歌伎滿庭。但是,為了解除國家危難,籌集軍資費用,他將家中所有傭人辭退,全部家產充入軍費。為了彌補自己軍事指揮和治軍經驗的不足,他十分注意聽取來訪者的意見,請求他們獻計獻策。為此,文天祥還走訪了當地有名望的人,認真聽取這些人的軍事籌謀。
四月間,文天祥北至自己的故鄉吉州,準備會合各郡兵丁奔赴臨安??墒?,朝中宰相陳宜中和許多投降派官員,竟指責文天祥 “猖狂”; 指責這支隊伍是烏合之眾,毫無作戰能力,來臨安有害無益。接著,他們強令文天祥屯留興隆府(今江西南昌)。文天祥接到命令,懇切地指出:這支隊伍雖系百姓自發組織而成,但大家都下定保國的決心,銳氣方新,渴望殺敵立功,今已至此,切請入衛效命。但久久得不到回答。
到了八月,形勢急劇惡化。謝太后見內官離職逃亡,外臣丟印棄城,都不說一句救國的話,遂準許文天祥率隊入京。文天祥進入臨安后,即向謝太后提出了一個尋機進取、挽救危局的戰略。他主張,“分天下為四鎮”,建立長沙、隆興、鄱陽、揚州等軍事中心,分設都督府指揮軍事; 各地 “約日齊奮”,“日夜以圖之” ,迫使元軍 “備多力分,疲于奔命”; 然后,四處豪杰 “伺間出于其中”,陷敵于全線被動。①可是,朝中群臣都以為文天祥論兵闊遠,不救燃眉,根本不予置理。實際上,在元軍三路壓逼,諸城淪陷的形勢下,這種各地屯兵自舉,相互策應的主張,是很有見識的。后人對此策不能實施多報以惋惜之情。明人楊慎認為文天祥的這一主張是挽救宋朝的根本大計,指出: “若從四鎮屯兵計,何至三君接踵危! ”②可見,文天祥在軍事上還是頗有戰略眼光的。
十月,文天祥在奏報不納的情況下,出任平江知府,率江西義軍馳駐平江城(今江蘇蘇州)。這時,元軍在占領建康后南攻常州(今江蘇常州市)。文天祥聞訊,立即發兵前往援救。宋廷念常州地當要沖,也派淮將張全率兵二千馳援。戰斗中,江西義軍冒死力戰,損失慘重,但張全卻坐視不救,臨陣退逃。結果,常州失守,援軍寡不抵眾,全線潰敗。十一月,元軍分三路南攻臨安: 一路取嘉興府的華亭(今上海松江),循海而南; 一路起建康、出廣德,直取余杭縣西北的獨松關;一路由元丞相伯顏親自統帶,出平江,直逼臨安。南宋面臨的形勢更為惡化。
元軍逼臨獨松關(今浙江安吉南),臨安危如累卵。宰相陳宜中急令文天祥 “棄平江,守余杭”,③火速南撤。這時候,散扎在各地的宋軍或觀望不前,或聞風先逃,使得臨安防軍十分寡弱。文天祥顧此失彼,力不兩完,只好忍痛撤離平江。可是,平江距余杭、獨松關遙遙數百里,文天祥回軍未至,獨松關已失,他只好進駐臨安。臨安城內,人心慌亂,一些貪生怕死的文武官員紛紛南逃。文天祥身居慌亂的人群之中,仍能冷靜處置。他與主戰將領張世杰悉心察看敵我勢態,又一次聯合提出退敵主張。他們建議,傾全城兵丁二十萬,與元軍正面交兵,背城一戰; 同時,派奇兵出淮東,截殺元軍后路,逼敵回救。可是,陳宜中等人正忙于向元軍請降,對此又不采納。張世杰見朝廷不愿再戰,臨安著實無望,遂領兵南下。謝太后親具降表,派監察御史楊應奎攜傳國玉璽,向元軍乞降。陳宜中和左丞相留孟炎等,怕被元軍扣留,也先后離城南逃。偏安臨安的南宋朝廷就這樣被斷送了。翌年正月十九日,元軍兵臨臨安城下,文天祥想把駐扎在富陽的江西義軍招回守城,已來不及了。
陳宜中等人逃走后,國事無人主持,謝太后遂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收拾危城殘局,出城入元營談判。文天祥到了元營,置生死于度外,在刀槍林立,兇神惡煞的元將面前毫無懼色。他大義凜然,據理駁斥了元相伯顏的要挾,結果被伯顏扣留。二月初八日,文天祥被押解上船,沿運河北行。伯顏企圖把他押到元大都(今北京),去邀功請賞。途經鎮江,文天祥同義士杜滸以及帳前將官余元慶、金應、張慶等十二人,設計引開了元兵的監視,在船工的幫助下,乘夜逃出虎口。這時,臨安已失,江山蒙塵,大江南北鐵蹄之聲相聞。文天祥仰望蒼天,百感交集。為了雪除國恥,他懷著忠肝義膽,投入了更加艱苦的斗爭。
歷盡磨難 重舉戰旗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三月一日,文天祥一行來到真州(今江蘇儀征)。守衛真州的宋將苗再成已有幾個月得不到朝廷的消息了。聽了文天祥的敘述后,苗再成憤懣淚流,恨不能力挽巨瀾,掃平中原。悲喜之中,文天祥和苗再成共同商議了恢復大計。苗再成認為: 眼下 “兩淮兵足以興復”,其所以兵勢不振,是因為淮東制置使李庭芝與淮西置制使夏貴,迭生嫌隙,“不能合縱”對敵之故。所以,他向文天祥提出了聯絡兩淮李庭芝、姜才、夏貴諸軍,兵分數支,“同日大舉”,收復江北,牽制建康,斷敵歸路的戰略主張。①文天祥聽后倍受鼓舞,連連稱善。隨后,文天祥依計而行。他一面致書夏、李二將; 一面派出隨員四處邀結??墒?,萬沒想到,淮西夏貴早已投降了元軍; 坐鎮揚州的李庭芝也竟聽信了讒言,以為文天祥降元后又來宋營勸降。因此,他不僅對文天祥的書札棄之不理,反而指令苗再成立即將文天祥捕殺。苗再成知文天祥忠心耿耿,不忍下手,但又苦于軍令難違,不敢再留。最后,只好以視察城防為名,故意將文天祥騙出城外,然后緊閉城門,拒其入城。
文天祥被摒棄荒野,惶惶無告。后來,只好改道高郵(今江蘇高郵)、通州(今江蘇南通市),浮海向溫州轉移,企圖投奔那里的張世杰、陳宜中等。途中,他與同伴顛沛流離,身心交瘁,困苦至極,多次遇險。據《宋史》記載: 東行南渡之時,文天祥數遇元兵,或 “伏環堵(燒殘的民宅塌垣)中”,或 “伏叢筱中”才幸而脫險; 有時 “饑莫能起,從樵者乞得余糝羹”充饑,繼續南行。但是,無論如何艱難險惡,文天祥志堅不移,忠心向宋。他把途中遭遇、見聞寫成了紀事詩,輯書定名為《指南錄》,用磁針指南來比喻自己的心跡,表示雖冒萬死,也決不改變忠于故國的決心。
四月初,文天祥抵達溫州 (今浙江溫州市)。可是,益王趙昰、廣王趙昺以及陳宜中、張世杰等人早已遷至福州 (今福建福州市)。于是,他繼續南行,于五月二十六日抵達福州。幾個月的流亡生活,使文天祥親身體驗到廣大人民中蘊藏著的巨大抗元力量。所以,他會見張世杰、陳宜中后,隨即提出了一個 “尋取海道,北復江浙”的計劃。但是,時任流亡宰相的陳宜中仍剛愎偏狹,獨斷專行,斷然拒絕了文天祥的正確建議。面對種種挫難、次次冷遇,文天祥仍不恢心。他想: “我活下來就是希望托天地宗廟之福,整我戎行,為國先驅,雪九廟之恥,復高祖之業。或則不與敵俱生; 或則鞠躬盡瘁,死而后已?!?sup>①為了實現自己的愿望,七月初,他毅然離開了陳宜中等,獨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市),建立了督府。在這里,文天祥招募兵員,籌集軍資,重新舉起了抗元大旗。
文天祥揭竿南劍州的消息一傳出,原來隨他在贛州起兵的舊部、舊友紛紛慕名而至; 福建當地人民也紛紛加入抗元行列。文天祥很快又組織起了一隊人馬,聲勢頗大。十一月,他移兵汀州(今江西長汀),然后發兵兩支: 一取石城,收復寧都(今江西寧都); 一從瑞金收復雩都(今江西于都)。并派員四處聯絡抗元武裝。然而,就在文天祥募兵再舉,積極籌劃北進之時,元軍對閩、廣地區又開始了大規模的軍事進攻。張世杰、陸秀夫在元軍逼迫下,護衛新立小皇帝趙是,逃往廣東惠州一帶,隨后乘船漂流海上。從戰略上看,文天祥一軍處于孤支奮戰狀態。
至元十四年(1277年)正月,文天祥率部移駐漳州龍巖。五月,越過梅嶺進入自己的家鄉。這時,過去許多親友舊部爭相加入他的隊伍。文天祥在人民的支持下進入會昌(今江西會昌),在雩都大敗元軍,進而攻下興國(今江西興國),收復贛州、吉州屬縣。隨后,他坐鎮興國指揮,兵分兩路,攻打贛州和吉州城。在軍事聲威的感召下,各地抗元力量接連歸附;文天祥派往各地的聯絡人員,也不斷溝通民間武裝的聯系。一時間,文天祥的號令直達江淮。這是他舉兵以來出現的前所未有的軍事復興局面。
兵敗被俘 忠貞不屈
文天祥在江西一帶的勝利,是趁元軍后方動亂、暫時放松對江西進攻的間隙而取得的。他發兵同時攻打贛州、吉州城的行動,雖然振奮了士氣,但在軍事上卻犯了分散兵力,盲攻堅城的錯誤。由于抗元力量剛剛恢復,且多屬侖猝上陣的鄉民,缺乏臨戰經驗和嚴密組織,更沒有充分的時間進行編組整訓,所以,還沒有一舉攻破贛、吉二州城的能力。結果,久攻堅城,損兵挫銳。八月間,元軍增加江西兵力,派大將李恒率領大隊騎兵來援: 一路直解贛州之圍; 一路進攻興國文天祥部。文天祥見各處義軍接連失利,損失越來越重,只好改變原來的進兵計劃,撤軍北走。北撤途中,文天祥兩次被元軍追及,在部將鞏信、趙時賞死力掩護下,才勉強脫身。他的妻妾子女皆被元軍擄去了。
十一月,文天祥收束殘部移駐循州(今廣東龍州)南嶺山中。依靠自然條件的掩護,他繼續籌集力量,整頓軍備,待機再起。至元十五年(1278年)二月,文天祥出南嶺進兵海豐(今廣東海豐縣),又東向潮州(今廣東潮安一帶)移動,并于五月間與朝廷取得了聯系。當時,端宗趙昰已經病死,陸秀夫、張世杰等擁立八歲的衛王(廣王改封)趙昺繼位,改元祥興。君臣一行已經移到了厓山(廣東新會縣八十多里外的海中)。厓山,是一塊方圓幾十里的彈丸孤島,也是南宋朝廷最后一個落腳點。
當文天祥兵出南嶺,向潮州推進的時候,元朝派張弘范為元帥,李恒為副帥率水陸步騎大舉南下,企圖一舉滅宋。其水路起浙江的秀州、明州直攻厓山; 陸路由福建的漳州、泉州進攻文天祥部。文天祥自料不敵,撤離潮州,企圖重新回到南嶺山中。不料,行至海豐北面的五坡嶺,突然遭到元軍的圍困,兵敗被俘。
至元十六年(1279)正月,元軍乘五百余艘戰艦,大舉進攻宋朝的最后據點厓山。文天祥被押在船上,回顧自己抗元的過程,心潮起伏。船過珠江口外的零丁洋,他揮筆寫下了《過零丁洋》①這一千古傳誦的佳作。詩中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充分表達了他高度的民族氣節和寧死不屈的決心。元軍元帥張弘范要文天祥寫信勸臣山的張世杰投降,文天祥厲言回答說: “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②說完,他將這首詩送交張弘范,作為自己的回答。
厓山破后,文天祥抱著斗爭到底的決心被押解到元大都,投入獄中。在獄中,文天祥整整度過了三年。這期間,元統治者利用各種手段,迫其投降,他始終堅貞不屈。原宋朝宰相留孟炎奉命前往勸降,被文天祥唾罵得無地自容,狼狽離去; 被俘虜來的亡國皇帝趙是受指使親往勸降,也被文天祥厲言阻回。在凄慘陰森、饑鼠出沒的獄中,他泰然處之,甚至 “坐對薰風開口笑”③,表現出一派無所畏懼的氣概。為了抒發內心的憤慨和忠于故國的激情,他寫下了一篇氣吞山河的《正氣歌》④: “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詩中贊頌了許多不畏強暴,壯烈殉難的民族英烈。有寧可斷頭也要直筆的齊太史、晉董狐; 有中流擊楫立誓,傾力收復中原的東晉大將祖逖; 有出使匈奴被拘十九載,受盡磨難終不變節的漢臣蘇武; 有抗擊安祿山叛亂被俘不屈而死的唐將張巡、顏杲卿等等。他決心效仿英烈,為國盡忠。
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八日,文天祥鐵窗斗爭已到了最后時刻。這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召見文天祥。被折磨得衣衫襤褸、遍體傷跡的文天祥,被帶上金殿。在忽必烈面前,他大義凜然,只行長揖而不下跪。左右衛士殘忍地用鐵器敲傷他的膝蓋,他仍巋然挺立。忽必烈許諾他降元后仍作宰相,文天祥堅定地回答說: “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豈有事二姓之理)? ”忽必烈又問 “汝何愿(你有什么愿望)? ”文天祥昂首回答道: “愿賜之一死足矣! ”①
第二天,即十二月九日,滿身刑具的文天祥被押至柴市(北京市交道口南)刑場。臨刑前,他氣宇軒昂,神色自若。他向周圍群眾問明南方,遙對南宋故國長跪再拜,然后引頸請刑,從容就義,時年四十七歲。
文天祥就義的消息一傳出,當時中原人們紛紛為之灑酒祭奠,嘆惋落淚。他的崇高氣節,一直為后世人們代代頌揚。
注釋
① 《宋史·文天祥傳》。② 《元史新編·劉整傳》。① 《宋史·文天祥傳》。① 原文見《宋史 ·文天祥傳》。② 楊慎: 《念一史彈詞》。③ 《宋史·文天祥傳》。① 引文均見《宋史 ·文天祥傳》。① 原文見《指南錄》后序。① 《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四。② 《宋史·文天祥傳》。③ 《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五,《四月八日》。④ 《文山先生全集》卷十四。① 《宋史·文天祥傳》。
上一篇:《戚繼光》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曹彬》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